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制定的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吉政发 〔2008〕13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制定的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吉政发 〔2008〕13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4-19 13:48:56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976
核心提示: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省政府同意省农委制定的《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发布单位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吉政发 〔2008〕13号
发布日期 2008-05-08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暂无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省政府同意省农委制定的《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八年五月九日
 
  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省农委 二○○八年五月八日)
 
  为深入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依据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吉发〔2008〕1号),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情况回顾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的有效途径,是粮食主产区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工农发展,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积聚的成功模式。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较好地破解了粮食主产区面临的诸多难题,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一批重大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已经走上强县富民的道路,为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成果。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07年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280个,同比增长15.3%;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69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同比增长33.7%;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到103个。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省粮食加工量达135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5%;畜禽屠宰加工量达2.93亿头(只),同比增长22%;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 “产学研一体化 ”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长春大成、吉林敖东、辽源迪康等龙头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在生产经营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农户 ”、 “公司+专业市场+农户 ”和 “公司+经纪人+农户 ”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产销订单、股份合作、委托协议等多种有效途径,使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体现出自愿、平等、互惠和双赢。
 
  (二)主要贡献。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和政策的拉动下,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较大幅度增长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递增11.1%。二是有效缓解了卖粮难问题。大成、黄龙、中粮生化等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产销两旺,经营规范,成为企业周边地区农民售粮的主要渠道。在连续四年取得丰收的情况下,长春、四平等主产区的玉米价格都保持在0.65-0.75元/斤。三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全省广大农民呈现出 “种粮热、投入热和学科技热”,主动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资金物资和技术投入,改善条件提高地力,推动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近5年全省累计增产粮食153亿斤,综合生产能力由450亿斤提高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四是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领跑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大县 ”、 “工业小县 ”、 “财政穷县”的状况得到有效改观。五是扩宽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到2007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农户达248.3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4.6%,龙头企业直接安置转移农村劳动力50多万人,带动基地农户增收40.5亿元,户均增收1633元。六是优化了产业结构,丰富了产品种类。在保证原粮调出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肉蛋奶和食品输出,在更高的层次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模式,在不打破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分工协作,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联结,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联结。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业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广泛的合作交流,先进的管理、优秀的人才以及高新技术、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农业和农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了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畜禽、中药材等规模化生产严重滞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对原料供给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本过剩的原料现在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加工需求,另一方面部分产品原料数量严重不足。2007年以来,生猪、肉牛、鹅、五味子等原料出现短缺,有些畜禽屠宰加工企业面临着原料供给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制约。
 
  ———中小企业社会融资能力比较弱。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注入大量资金。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有效资产不足,可抵押物少,难以从银行得到足够贷款,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难度更大。
 
  ———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适应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农户生产需要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如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流通服务等。能够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急需服务的合作社、经纪人数量少、实力弱,还处在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
 
  ———企业家队伍还不够壮大。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差距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企业家,突出表现是领办创办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大批富有创业精神和敢闯敢试的企业家阶层,这也正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本症结。
 
  二、环境条件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提质增效的新时期,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特产品加工孕育着新的突破,正在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政策环境。从国家情况看,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近年来相继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财政支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还进一步加强。从我省情况看,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推模式,不断强化政策扶持、优化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吉发〔2005〕27号),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启动 “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实施 “双百双千工程 ”。从各地情况看,各市(州)、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全省上下齐抓共促的局面已经形成。
 
  (二)资源条件。我省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我省是畜牧业大省,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2007年底,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47.8万吨、113万吨和48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127.43公斤,连续10年位居全国首位。我省特产品和林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森林面积805.2万公顷,立木总蓄积量8.6亿立方米,同时孕育了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尤其是东部长白山区,被誉为优质冷资源库,是著名的可食、药用特产资源立体宝库,共有药食动植物资源1000多种,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潜力。当前,世界农业发展正处在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粮食加工、畜禽加工正在向主产区集聚。特别是近几年,生物质能源产业在美国、巴西等一些粮食大国迅速崛起,围绕粮食及其副产物(秸秆等)开发的新产品越来越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主动。
 
  从粮食加工情况看,正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转变,科技和资源两种垄断优势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粮食加工取得历史性突破提供了强劲动力。在粮食加工中最重要的是玉米。我国玉米加工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在淀粉和饲料等初加工上具有较大优势,东北地区在食品、化工醇、赖氨酸、优质食用酒精等精深加工上具有优势,特别是大成公司自主研发的玉米化工醇,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标志着玉米加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大区域比较,各自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在过去的20多年间,黄淮海地区依托资本优势,加工东北地区的玉米,形成了全国玉米加工的中心区域。近几年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在南资北移大的背景下,粮食加工的各种要素正在向资源产地集聚。我省作为全国粮食商品量最大的省份,吸引域外资本已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畜牧加工情况看,潜力主要集中在生化制药和皮革加工上,分割肉、熟食加工利润增长空间不大。我省畜产品的熟食加工起步较晚,落后于山东、河南和四川,但生化制药和皮革加工抢在了全国前列,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继利用牛血等副产物开发SOD之后,皮革制品以及食品增香剂、复合氨基酸、脑水解蛋白、小分子肝素钠和胰岛素等相继投产。近几年来,我省以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吸引了江苏雨润、山东金锣、四川四海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投资建厂。
 
  从特产品加工情况看,我省处在北药的中心带,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保健品和药品加工正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所有的药厂都完成了GMP改造,保健品生产企业也正在进行GMP改造,新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在基地建设上,人参、林蛙已经申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敖东鹿场、东丰鹿场已经完成GAP改造,人参、五味籽、细辛等主要中药材品种的生产也正在进行GAP改造。特别是人参品牌的整合成效初步显现,长白山人参的市场份额稳步增加,销售价格明显提升。
 
  三、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和政策扶持,加快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元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企业家成长机制,实现资本、资源、技术、人才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快速集聚,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走上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科技主导的路子。
 
  (二)任务目标。
 
  今后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一个 “提升行动战略 ”,加快建设 “双百双千工程 ”,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粮食大省、牧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迈进,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二三产业拓展和延伸,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实施一个 “提升行动战略 ”,就是按照抓重点,重点抓的原则,实施重点龙头企业率先突破战略,具体通过大力支持全省30户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即:抓好10大玉米精深加工企业、10大畜禽产品加工企业、10大特产品深加工企业,着力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内在素质,提升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带动辐射能力,以此引领和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加快建设 “双百双千工程”,就是培育10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县和10个超100亿元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启动建设100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到2012年,全省粮食综合加工率达到75%以上,畜禽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0%以上,特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40%以上。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75%左右。主要指导性目标是:
 
  全省粮食产量阶段性水平达到550亿斤,最高年份实现产量600亿斤。省内加工300亿斤,农民自留100亿斤,向省外调粮150-200亿斤。粮食深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其中:玉米精深加工完成1100亿元;酿酒、饮料及食品加工完成100亿元;大米及方便食品加工完成100亿元;大豆制品及其他油料作物加工完成100亿元。
 
  全省畜禽饲养总量发展到8.5亿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850万吨。畜禽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其中:肉及肉制品加工完成300亿元;乳及乳制品、水产品加工完成100亿元;皮革、羽绒及服装加工完成450亿元;生化制药完成100亿元;秸秆碳化和草业加工完成50亿元。
 
  全省人参保有量4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特产品深加工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其中:中医药加工完成200亿元;蔬菜、山野菜、食用菌及冻干、腌酱食品加工完成100亿元;烟草、果品加工完成150亿元;木制品、工艺品加工及造纸完成150亿元。
 
  (三)战略重点。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把吉林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循环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化加工高新技术转化基地。
 
  1?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着眼于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在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上下功夫。全省重点建设三大类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中部松辽平原粮、畜生产基地。该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所属县(市)以及松原市部分县(市、区)。重点发展以优质专用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肉牛、生猪、肉蛋鸡、鹅等为主的畜牧业。二是东部山区、半山区林、特、药生产基地。包括白山市、延边州所属县(市),以及通化市、辽源市、吉林市的部分县(市)。重点发展参业、鹿业、林蛙、中药材、食用菌、柞蚕、水果、干果等特色农产品。三是西部松嫩平原牧、经生产基地。发展以肉牛、肉羊、肉鹅等为主的畜牧业,以向日葵、花生、芝麻、蓖麻等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及饲料型作物和杂粮杂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着眼于国际标准,分品种、分产业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不断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循环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坚持用信息和标准指导农业,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向科技主导、深度开发转变,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循环、高效的发展之路。重点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在壮大龙型经济上寻求突破。着力打造十条龙型经济,即:以玉米、水稻、大豆以及副产品为主的粮食加工龙型经济;以猪、牛、禽为主的畜禽加工龙型经济;以果菜、参茸、中药材为主的特产品加工龙型经济;以木材资源为主的林副产品加工龙型经济。二是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上寻求突破。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应用。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快农业良种、良法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特别是旱作节水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病虫、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积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帮助企业与专业院校合作、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围绕精深加工、生化加工,大力开发酶工程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在现代经营管理上寻求突破。按照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行 “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商品基地+优质品牌 ”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着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偏低、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打造一批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能够站在市场前沿、科技前沿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全面推进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
 
  3?生化加工高新技术转化基地。立足现有基础,把握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生化加工、生物质能源领域重大项目的开发和转化,积极打造生化加工高新技术基地。重点在粮食、畜牧、特产精深加工领域寻求突破。一是粮食综合利用领域。把玉米精深加工放到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的首要位置。围绕玉米资源优势转化,加强玉米化工醇、生化制药、变性淀粉及高分子材料等精深加工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严格控制酒精、初级淀粉等消耗型加工项目。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支持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以及生物发电等生物质产业发展。二是畜产品综合利用领域。重点研究嫩化肉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改善肉制品风味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大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与转换,特别是畜禽的血液、肝脏等在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应用。三是特产品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在中医药和生物制药产业技术的研发利用。利用长白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吉林省主要中药材的药效学机理,研究地道中药材和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成分,研究合成技术和方法,研究开发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中药复方制剂和国家1、2类中药。加大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生物制药技术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型功能性抗体、干细胞体外扩增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四、主要措施
 
  (一)按照比较优势搞好规划布局。在区域布局上,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构建起优质粮食和精品牧业生产加工产业带,在松原市、白城市、辽源市构建起优质杂粮杂豆和特色畜禽生产加工产业带,在通化市、白山市、吉林市、延边州构建起优质特色食品和现代中药生产加工产业带。在产业布局上,加快发展壮大粮食生产和精深加工业、畜禽饲养和深加工业、特色产品开发和加工业。在产品布局上,优先开发符合国家粮食安全要求的鲜食产品、肉食制品、方便食品、特色饮品等,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生化加工产品、生物制品等,加快开发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品。
 
  (二)按照循环增效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利用型转变,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进而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切实转变发展经济的传统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循环利用,多重增值,走 “优质、高效、可持续 ”的发展道路。二是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即以粮食、牧业、加工三大产业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框架,重点解决粮食加工转化循环增值的问题。构建这个框架的关键在于深加工,粮食加工形成终端产品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副产物,如DDG、DDGS,可以加工成饲料,通过牧业过腹转化,形成肉蛋奶等畜产品,畜产品再经过加工,又实现一次增值。这样,就形成了粮食-加工-畜产品-再加工的循环增值链条。三是培植循环经济发展载体。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基础,以省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要素为纽带,着重抓好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将具有上下游依存关系的龙头企业集中在同一区域内,实现主产品和副产物在集中区内的闭路循环,从而达到节省原料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环境污染、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适应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优化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布局的需要,按照循环增效、集群发展的原则,在龙头企业比较集中的县(市、区)和部分中心乡(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集中区达到50个。
 
  (三)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实施吉林省农业产业化 “30户重点企业 ”提升行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支持10户玉米深加工企业、10户畜禽产品加工企业、10户特产品深加工企业。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更激烈的竞争,积极培育和打造 “四高 ”型 “领军企业 ”,即:科技创新高起点,经营管理高水平,项目建设高速度,资源利用高效率。坚持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做好省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审和监测工作。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咨询服务,依托省农业产业化专家顾问团,积极开展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咨询服务工作,帮助这些企业科学确定发展方向,正确树立发展模式,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努力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主导、成长型企业跟进的梯次发展格局。
 
  (四)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水平。重点围绕三个主导产业、十条龙型经济,与重点龙头企业对接,在中部松辽平原建设30个玉米、水稻、大豆、农区牧业产品基地;在东部长白山区建设30个中药材、山野菜和林特产品基地;在西部地区建设20个优质杂粮、油料、糖料、草食牧业和乳业基地;在城市郊区建设20个肉、蛋、奶和蔬菜基地。主要种植基地全部取得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认证,按照加工企业需要扩大专用原料的种植面积,提供符合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求的标准化专用原料,变原料基地为企业的 “第一车间 ”。主要养殖基地尽快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在种源附近捕杀散养的畜禽,在抓三户、建强乡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饲养场,把农牧民变成饲养场工人,从源头上推进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革命性转变。
 
  (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大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创新。大力开发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生物技术,选育新品种,加速新品种选育速度,研制高效低污染新农药、新药械、新肥料,特别是要大力研究推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养殖效益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与单项技术措施;要立足于拉长产业链条,采取增加投入等措施,加大加工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产品开发上,要分析好转化产品的需求层次与深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群体。二是加快技术引进创新步伐。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方面,采取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策略,注意引进和吸收当今世界加工转化的先进工艺与设备,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再创新。三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要通过大力调整科研机构,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把企业与科研单位、企业与科技人员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国家、企业、个人三结合,三者利益共享的科研机制、奖励机制。
 
  (六)广开融资渠道。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长期信贷合作的有效机制,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摆上突出位置。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在展洽会、招商会中,把农业产业化合资合作项目作为引资的重点,广泛推介,积极牵线搭桥。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发展资金。
 
  (七)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和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联合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着力推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运行方式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以产品为纽带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调解纠纷、协调价格、调查行业损害等工作。进一步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 “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和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性保险要重点向种养基地农户倾斜。
 
  (八)积极开拓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为目标,着力构建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农产品区域物流平台和专业物流平台。未来5年,重点围绕精深加工和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以具有一定基础的大型农业产业化加工和物流企业为龙头,集中力量建设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区和配套的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等8个集散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物流业态,提高承载能力。要把培育名品精品,创建独特品牌,作为开拓市场重要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含中国名牌农产品)的企业,省政府将给予重奖,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奖励;对新认定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含名牌农产品)的企业,所在地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发挥品牌效应,省里将通过展会、推介会、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推介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社会合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农业、财政、发展改革、税务、工商、土地、电业、金融等相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业务分工,主动站位,相互协作,搞好配合,形成合力,扎扎实实地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奖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关注的良好氛围,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社会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家和省里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好扶持措施。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的基础上,要采取补助、奖励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帮助基地农民更新品种、转化技术,实行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项目以及企业技改、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渠道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给予重点支持。
 
  (三)强化跟踪服务。省直有关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各市县也要强化相应的跟踪服务措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坐落在哪里,哪里就要有重点扶持的手段和措施。各地要采取有效形式,结合工作实际,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实行分工负责,明确责任。一是要加强产销衔接。扩大订单面积,提高订单履约率。按照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组织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建立 “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促进企业与农民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建立和健全各种协会,完善种养、收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专业协会建设,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功能。在我省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搭建科研与生产合作的平台。二是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促进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按照县(市)经济发展类型,建立经济实体,拓宽职能和服务领域,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成为区域性、中介型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三要建立快捷的信息服务网络。农产品开发必须重视信息服务建设,特别要重视信息体系的硬件建设。要加快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入户工程,实施好 “金农工程 ”,认真抓好省级农业数据中心、网络平台和信息员培训等建设,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坚决搞好宏观调控,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大、环境友好型的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新建项目的立项审核,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优势农产品重点开发产业和产品指导目录,科学规划指导产业发展。省农委负责牵头组织力量,制定未来5年玉米、畜禽、特产品重点产业和产品开发指导目录。今后凡未列入目录的新上项目,计划部门不得予以立项审批,各种支持资金不得予以投放,贷款担保公司不得予以贷款承保。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08)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02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35) 其他法规 (344)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2.820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