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关于印发《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农业函〔2018〕455号)

关于印发《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农业函〔2018〕455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6-28 15:01:50  来源:四川省农业厅  浏览次数:5169
核心提示: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种﹝2018﹞12号)要求,四川省牵头负责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工作,四川省农业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成员单位要在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按照方案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及时、全面进行年终工作总结,报送书面总结报告。秘书长单位要配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工作的监督、考核与验收管理,适时公布考核评价结果,做好攻关全面总结工作。
发布单位
四川省农业厅
四川省农业厅
发布文号 川农业函〔2018〕455号
发布日期 2018-06-22 生效日期 2018-06-22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http://www.scagri.gov.cn/zwgk/tzjd/201806/t20180628_542925.html
附件:国家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实施方案
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成员单位: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种﹝2018﹞12号)要求,四川省牵头负责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工作,现将《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印发你们。成员单位要在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按照方案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及时、全面进行年终工作总结,报送书面总结报告。秘书长单位要配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工作的监督、考核与验收管理,适时公布考核评价结果,做好攻关全面总结工作,提出进一步完善攻关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国家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实施方案
 
    四川省农业厅
 
    2018年6月22日
 
    国家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部领导的指示要求,借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成功经验,种子局会同科教司,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密切衔接,组织开展优势特色作物良种科研联合攻关。鉴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布局和科技基础,由四川省牵头,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组织国内相关优势单位,开展食用菌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特制定食用菌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实施方案。
 
    一、产业现状和主要问题
 
    我国食用菌在种植业中位居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6年产量3596.66万吨,产值2741.78亿元,产量规模占全球的75%以上。我国食用菌栽培种类60余种,其中商业规模化栽培种类30种(类),占总产98%,其中百万吨以上的大宗栽培种7类(11种)占总产85.6%。栽培用种量216万吨,折合432亿袋;原种用量5.4万吨,折合16亿瓶(袋)。然而,我国食用菌种业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生产用种综合农艺性状差,菌种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用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导致的菌种事故时有发生,菌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对菌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化技术的严重匮乏,极大地吸引了美国、日本等国外食用菌专业菌种公司,我国已经成为国外专业菌种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国内食用菌种业市场不断被挤占,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食用菌种业的生产实力和技术水平与产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种业的系列化产业技术研发和国产化已迫在眉睫。针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调查分析食用菌种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
 
    (一)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缺乏,自育品种综合性状差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调查分析表明,近10年来,30种商业化栽培种类生产流通品种有300个左右,其中大宗栽培的6类11种生产流通品种有100个左右。大宗栽培的6类11种中,除木耳、双孢蘑菇、白灵菇没有品种权问题外,其他种类品种权问题严重。目前我国主栽的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甚至珍稀品种的斑玉蕈、灰树花等都是“盗版”品种天下。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缺乏,生产用种难以更新换代。加入UPOV以来,大量“盗版”品种的使用,一直遭受国外育种者的抱怨,大量出口的种类问题更加严峻,贸易风险如影随形。特别是近20年产业转型升级金针菇、杏鲍菇、斑玉蕈、双孢蘑菇等工厂化生产的种类,几乎完全靠从国外购买菌种生产。可以说,我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菌种完全受制于人。
 
    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与育种相关的科技投入严重匮乏,造成种质资源储备少、评价种质少、可利用资源少,缺乏育种相关的系列技术平台,缺乏食用菌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这导致育种效率低,育成品种综合性状差,导致生产者把良种的目标投向国外,购买品种使用权或使用“盗版”品种。
 
    (二)菌种生产技术落后,专业化种业技术几乎为零
 
    国外食用菌菌种生产完全是自主生产或授权生产,实现了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与有机融合。在专业建筑设施和仪器设备以及精准环控条件下,优良品种成为优质菌种,菌种生产完全实现了专业化。
 
    我国食用菌菌种2001年纳入《种子法》管理,2006年农业部出台了《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但是,种种原因形成的菌种作坊式生产方式仍难以改变,也尚未研发形成适用的专业设备设施。生产设备设施简陋,种源没有应有的维护和保障,菌种老化退化严重,菌种质量持续下降。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方式使用的菌种,80%以上来自这种作坊式“三无”生产者(无工商注册、无生产许可、无质量标准)。2009-2014年连续抽检,合格率仅14.5-65.2%。
 
    二、总体思路
 
    集聚国内食用菌育种优势科研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食用菌企业和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的攻关联合体为依托,在食用菌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组织指导下,创新任务统分结合、资源有条件共享、收益按比例分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的联合攻关机制,政产学研用结合,构建食用菌商业化育种和专业化菌种生产体系,搭建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发掘利用、育种技术与标记开发、新材料和骨干亲本创制、新组合筛选与优势品种测试平台,创制和鉴定一批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生产方式需求的优异种质资源,选育一批满足市场需求、性状优良、特色突出的多样化、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初步实现菌种专业化生产,菌种质量显著提高,提升食用菌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升级转型,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攻关目标
 
    到2022年末,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达到如下目标:
 
    (一)针对主要种类和不同市场需求创制一批优异种质
 
    建立主栽种类的核心种质群体及数据库,鉴定评价和创制育种材料80份,为持续种质创新奠定材料基础。鉴定和创制专用型(鲜销、干制、加工、即采即食)、区域型、保健专用型(高含量活性成分品种)、多样性(色泽、形态)、品质型(口感、风味)、广适型(耐高温、抗寒、广温、耐储运)的种质材料,建立工厂化育种种质材料库。为专用型、区域型、工厂化、特色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支撑。
 
    (二)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食用菌育种技术体系
 
    覆盖“种质资源库-鉴定评价-材料创制与利用-育种技术”整个链条的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主栽种类的性状预测技术体系;建立主栽种类的定向育种高效筛选技术模型;建立稳定性测试技术和种源维护技术模型。
 
    (三)选育一批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针对香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斑玉蕈、草菇、杏鲍菇、白灵菇、羊肚菌等我国11大主栽和特色种类,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新品种。其中选育农业栽培方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0个,示范推广应用6亿棒,辐射带动60亿棒,实现自主选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选育工厂化生产品种10个,改变我国工厂化生产无自主选育品种的现状,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达60%以上。
 
    不同种类新品种的具体技术经济指标:
 
    香菇:选育农业栽培方式新品种2-3个,在闽浙、华中、华北、河南等主产区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30%以上;选育工厂化生产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60%以上。
 
    平菇:选育农业栽培方式新品种2-3个,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选育工厂化生产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黑木耳:选育农业栽培方式新品种2-3个,生产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毛木耳:选育抗病丰产和特色品种2个,在福建、山东、福建、四川等主产区推广应用,特色品种占同类的市场占有率90%以上。
 
    双孢蘑菇:选育工厂化生产新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50%以上。
 
    金针菇:选育加工型、即采即食型、黄色等多样化市场需求品种2-3个,在四川、江苏、上海等主产区生产推广,占同类品种的市场占有率80%以上;选育工厂化生产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50%以上。
 
    斑玉蕈:选育工厂化生产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50%以上。
 
    草菇:选育设施栽培新品种2-3个,生产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60%以上,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70%以上。
 
    杏鲍菇:选育工厂化生产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60%以上。
 
    白灵菇:选育工厂化罐藏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80%以上。
 
    羊肚菌:选育优质丰产新品种1-2个,联合攻关体成员新品种使用率80%以上。
 
    (四)研究完善食用菌菌种保藏、专业化扩繁、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
 
    针对不同食用菌品种特性,以规模化生产为目标,研究完善食用菌菌种保藏与维护、专业化扩繁、菌种质量鉴定与检测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技术标准。
 
    (五)初步实现产业集群区域的菌种专业化生产和供应
 
    改变菌种的手工作坊生产技术模式,建成专业化菌种和菌棒生产厂2-3个,实行自主生产和授权生产。
 
    主要种类实现种源维护的专业化菌种生产,菌种质量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优异种质材料的发掘与创制
 
    加强国内外食用菌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和鉴定评价,发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种质材料,包括具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特色(色泽、外形、口感、风味)等优异基因资源的新种质。根据性状需求和市场需求,创制一批具有丰产、强抗(抗病、抗霉)、广适(耐高温、耐大温差、抗冻)、商品外观好、短周期、耐储运等不同特性的优异种质,并进行遗传力的研究测定,在此基础上建立超低温永久保藏的育种材料库。每年对10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和分子特征的精准鉴定,为联合攻关体成员提供可利用的育种材料。
 
    (二)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
 
    充分发挥攻关体成员在全基因测序辅助育种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在香菇、平菇、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中开展关键基因或QTL定位、GWAS分析、性状连锁分子标记开发等研究,探索产量、抗逆性等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规律,初步建立全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为经济性状室内预测、育种筛选模型的建立、杂交组合稳定性检测以及目标性状聚合提供技术支撑。
 
    (三)多样化新品种筛选与培育
 
    广适型(耐高温、广温、耐储运)、工厂化、专用型(鲜销、干制、加工、即采即食)、保健专用型(高含量活性成分)、多样性(色泽、形态)、品质型(口感、风味)、的新品种筛选与培育。
 
    选育丰产广适型的平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草菇、羊肚菌等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斑玉蕈、白灵菇等短周期丰产新品种。逐步扭转香菇和工厂化生产种类“盗版”品种天下的局面。
 
    对攻关联合体成员单位培育的新品种进行鉴定与评价,每年鉴定候选材料10个,从中筛选优异者进入中试。利用现有攻关联合体成员单位,在不同种类的主产区设置测试点,对入选中试的候选品种统一进行多点测试,每年测试品种5-10个,重点测试产量、周期、整齐度、品质、抗病、环境适应性、耐储运等特性,建立重要经济性状评价体系。
 
    (四)主要种类的种源维护技术
 
    开展菌种健康的细胞、生理、遗传、代谢、分子的多相研究,开发种源健康标记和健康维护技术,建立多种类的系列种源健康维护技术规范和种源质量标准。
 
    (五)菌种自动化专业化生产技术
 
    加强科研院所与大型优势菌种企业的紧密合作,联合研发菌种自动化专业化生产技术,优化技术参数;优化菌种生产工艺参数,增强菌种活力,确保菌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研究菌种一体化生产工艺技术,包括培养基、除菌、大罐液体菌种、分装等及其工艺的接口技术。研创适用于菌种自动化生产的专业设备并完善定型。研制固体和液体菌种专用关键设备,包括旋转发酵、通风、内除菌、外除菌、分装、包装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化菌种厂2-3个,向小型菌种厂提供优质种源,带动小型菌种厂的技术进步。
 
    (六)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
 
    积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外食用菌育种和菌种技术的前沿动态,多渠道引进、消化吸收。采取定人、定向、定点培训的方式,为参加联合攻关菌种企业培养育种和菌种技术骨干人才。定期举办企业育种家和菌种技术培训班。依托大型优势菌种企业,按年度举办育种和菌种技术交流培训活动,提高企业食用菌种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采集基础材料、品种筛选、品种测试、食用菌育种进展等信息,建设信息共享的食用菌育种数据库,可利用信息于中国食用菌产业科技网(www.mushroomsci.org)上公布。建设一支满足行业需求的国家级食用菌种业技术队伍。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种业创新高效工作平台
 
    1.建立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异种质发掘和创制平台
 
    以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CC)的可利用种质材料为基础,依托联合体各单位,分种类建立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异种质发掘和创制平台。建设主栽特色种类(11个)的标准指纹图库,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评技术方法和标准,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北京、四川、福建、浙江、云南、上海等地开展主栽特色种类的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基因型鉴定,筛选优异资源。同时创制新材料。对具利用价值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种质于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CC)长期保藏。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高通量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建立分工合作的程序化、规模化优良核心种质利用和骨干育种材料的培育流程,选育骨干种质。
 
    2.建立全基因组辅助选择育种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建立的辅助选择育种的全基因组数据库。在北京、江苏、吉林、福建等地,分别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已有的生物育种平台,建立全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服务体系,每年完成500-1000份育种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开展遗传力测试、GWAS分析、基因定位、优势预测等服务,为联合攻关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优异组合筛选平台和候选品种测试平台
 
    依托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国家食用菌育种创新基地、福建食用菌改良分中心,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立优异组合筛选平台和候选品种测试平台。对联合攻关单位、特别是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新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鉴定与评价,重点测试品种的适应性、品质、抗逆性、商品性、耐储运性等,确定品种的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从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候选品种。测试结果作为进入品种登记绿色通道的技术依据。
 
    4.建立种源维护与菌种技术研发平台
 
    根据区域优势,菌种生产企业与联合攻关专家团队密切合作,研发生产用种的种源维护技术和菌种质量控制技术,建立规程、规范和标准,为全国的专业菌种厂和小菌种厂提供优质健康种源,提供种源维护和菌种质量控制技术。
 
    (二)创新联合攻关工作机制
 
    1.产业牵引与市场需求。从食用菌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制定育种的性状目标,研判各类品种的数量和推广规模。根据育种所需的亲本、种质和技术条件,组织联合体内科技资源,确定攻关突破方向,预期投入产出结果,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2.资源共享与收益分配。联合体各单位使用的材料和各平台接受的种质材料、中间材料、测试材料等,全部留样于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CC)超低温封存,联合攻关团队成员共享。
 
    每年测试完成后,由专家委员会决定,对其中有较大利用价值的品种材料测定指纹,认证身份。对核心亲本、育成品种、稳定的中间材料等不同材料类型,以及人才、技术、平台、种质材料等资源要素,根据评估、确权结果或者双方协议确定成果收益分配比例。
 
    承担品种筛选和测试任务的菌种企业,经选育者同意,在区域内享有供试新品种优先开发权。在广泛征求联合体成员单位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制定食用菌种质资源和骨干亲本交流管理办法、食用菌科研成果共享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明晰食用菌育种资源产权归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资源(人才、技术、材料)向企业流动,充分协商,建立产学研合作和利益分配机制。
 
    3.政府与社会资金多方投入。在现有科研项目、相关财政专项和企业自筹资金基础上,启动食用菌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支持联合体成员单位联合或单独申报国家或地方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畅通联合体菌种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渠道,完善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资金加大对食用菌种业投入力度。
 
    六、组织保障
 
    (一)成立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领导小组
 
    四川省农业厅分管厅领导、总经济师肖小余为组长,四川省种子站站长、研究员沈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清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甘炳成为成员。加强对联合攻关的领导、协调和监督,对联合攻关进行跟踪考核与验收管理,确保联合攻关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成立食用菌良种攻关专家委员会
 
    成立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李玉院士为顾问的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沈丽四川省种子站站长、研究员,黄晨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兼秘书长),王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谢宝贵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明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泽生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介驰 黑龙江省科学院研究员,张文宏上海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平上海高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相如江苏香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家委员会负责攻关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负责联合攻关日常工作,做好联合体的规范运行和有序实施。
 
    (三)组建食用菌良种攻关联合体
 
    组建统分结合、紧密协作的食用菌良种科研攻关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优势食用菌菌种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
 
    菌种企业11家:河北燕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翔天农业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上海高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沂瑞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科研教学单位16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院。
 
    (四)成员单位分工
 
    优异种质资源采集鉴定发掘、性状连锁分子标记开发与基础材料创制等公益性、基础性研究主要由科研和教学单位承担,其他单位依据自身优势承担不同种类的相关任务。新品种选育工作由全体成员单位独立或联合承担。入选中试品种的测试工作、种源维护技术研发、菌种自动化专业化生产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制由菌种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共同承担;育种人才培养由科研教学单位承担;主栽种类品种的标准指纹图谱库、种质资源及育种信息数据库建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承担,数据和材料联合体成员共享。各协作单位根据承担的任务分工与攻关专家委员会签订协作任务书。协作任务书由攻关专家委员会统一制定。具体分工如下:
 
    1.野生种质资源的采集鉴定与初步评价:吉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科学院。
 
    2.种质资源长期保藏、精准评价与种质材料创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河北省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
 
    3.全基因组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4.优异组合筛选平台和候选品种测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河北省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
 
    5.主栽种类的育种与良繁技术
 
    (1)香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院、翔天农业开发集团、河北燕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黑木耳: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3)平菇、杏鲍菇、白灵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江苏香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4)毛木耳、草菇:福建农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5)金针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双孢蘑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临沂瑞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7)斑玉蕈:上海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8)羊肚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种源维护和菌种质量控制技术与新设备新工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江苏理工学院、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翔天农业集团、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七、2018年主要任务与分工
 
    以促进公益机构技术向企业转移,联合体内成员的技术共享,提高联合体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为目标,2018年重点围绕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评价、高效育种和菌种技术、工厂化特色品种选育、知识产权保护支撑技术等开展工作。
 
    试运行完善联合体运行机制,协商建立共享机制。秘书长单位协调专家委员会成员与攻关联合体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研究内容。根据本实施方案,考虑联合体各单位的工作基础,落实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进度、考核指标等。具体任务主要如下:
 
    (一)优异种质资源搜集评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织攻关联合体中的科研教学单位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重点开展优异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工作,在北京、河北、河南、浙江、福建等地开展种质资源表型鉴定。
 
    (二)高效育种和菌种技术培训与研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6-7月召开食用菌高效育种和菌种技术培训会。研讨交流育种和菌种相关技术,包括育种基础知识、育种方法、性状预测、菌株维护、菌种质量控制、DUS测试技术、品种权保护相关法规、品种登记等。
 
    (三)工厂化中试品种观摩与评价
 
    11-12月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特色品种的中试进行观摩与评价。
 
    (四)优良品种选育
 
    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持续开展。
 地区: 四川 
 标签: 农业 评价 食用菌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762)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1574) 法规动态 (2890)
法规解读 (2861) 其他法规 (533)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236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