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质量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开州府办发〔2020〕47号)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质量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开州府办发〔2020〕47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6-12 10:06:05  来源: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286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办规〔2019〕61号)和《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委办发〔2019〕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开州府办发〔2020〕47号
发布日期 2020-06-11 生效日期 2020-06-11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办规〔2019〕61号)和《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委办发〔2019〕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高起点定位“六个绿色”,高标准构建“六大体系”,高质量推进“三调三治两改”,高效能落实“六个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面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为我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区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批绿色形态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一批绿色导向的集成技术和发展模式全面覆盖,一套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六个绿色”目标全面实现,率先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绿色产业。农业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结构不断优化,无污染可循环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绿色变革加快实施,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协调彰显。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先行主体100个。
 
    ——绿色资源。农业外源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内生性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质量、土壤环境、水域生态及保护体系健全,农业生产环境更加清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7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以上。
 
    ——绿色产品。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绿色农产品及加工品开发产值过100亿元,全区“两品一标”有效期内农产品认证产量达到总产量的40%,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5%以上,种植业适度规模化程度达到45%以上,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程度达到85%以上,建成生态牧场30个、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30万亩,建设特色产业强镇10个,培育特色旅游村50个,乡村旅游规模经营主体100家以上,建成资源和消费相匹配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绿色乡村。坚持党的领导,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绿色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田园和村庄整洁度、美化度进一步提高,田间废弃物清理到位,农村人居环境、城乡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最美田园”50个。
 
    ——绿色制度。农业生态补贴制度有效落实,用地、税收、保险、财政投入等绿色发展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政策机制基本形成,农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充分体现绿色导向。推进示范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探索形成完善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体系。
 
    ——绿色增收。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基本实现,绿色生产、绿色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稳步提高,绿色投入、绿色农产品生产节本增效明显。到202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
 
    二、主要任务
 
    坚持三产融合、科技创新、生态循环、产村联动,高标准构建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产业、绿色经营、绿色政策和绿色数字“六大体系”。
 
    (一)绿色技术体系。开展技术创新集成,聚焦主导产业和主推品种,安排相对集中的种植区域或规模养殖场,开展绿色生产技术试验试点,突出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打造全产业链农业绿色配套技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积极发展设施化、工厂化农业,全方位改进养殖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装备。
 
    (二)绿色标准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 建立健全绿色导向的农业标准体系,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肥料、农兽药、饲料等质量管理,严格规范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质量监测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三)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开展绿色农产品产地加工,建设产地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开发现代农业多元功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绿色经营体系。健全绿色农资经营网络,增加有机肥、新型生态肥料、低毒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供给。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种养技术的培训,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绿色生产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推进“互联网+”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和壮大农业电子商务主体,创新绿色农产品销售模式,实现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
 
    (五)绿色政策体系。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稳定投入机制,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加大对节水节肥节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的支持力度。出台农业负面清单等约束措施,依法查处浪费水资源、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污染农业环境等行为。
 
    (六)绿色数字体系。将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结合,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畜禽养殖和渔业生产对土壤、水等环境质量状况的影响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和分析。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装备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重点工作
 
    ??? 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任务,重点推进“三调三治两改”,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机制“三大调整”,养殖业污染、农业投入品、田园环境“三大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生活习惯“两大改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优化绿色产业区域布局。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两环”“两区”农业主产区发展格局,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错位互补、协调发展。加快打造环汉丰湖城区绿色农业示范区,重点培育以林果、生态渔业、休闲农业等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环浦里新区城郊融合高效农业示范区,重点开发农文旅深度融合产业,推动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建设产城融合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快构建南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区,重点打造特色水果、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畜牧等特色高效产业,创建一批山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设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中药材、冷水鱼、茶叶等生态产业,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响?“天然”“绿色”“山货”品牌。
 
    2﹒厚植绿色产业发展优势。
 
    ? 做强绿色基础保供产业。落实“三稳”政策,发挥中山台地、三里河谷等资源优势,支持发展“稻+”、“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发展10万亩绿色中稻基地、10万亩绿色再生稻基地。落实生猪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推行“大龙头+小单元”模式,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打造100亿级生态畜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活大猪供港基地”。突出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高标准蔬菜设施栽培生产基地,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 做大绿色主导产业。实施“开县春橙”振兴行动,突出晚熟品种,着力提品质、创品牌、促融合,打造40万亩40万吨三峡晚熟柑橘示范区,建成“三峡橙乡”。实施中药材振兴行动,突出道地药材,着力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打造以木香、黄连、玄胡、桔梗为主的4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三峡药库”。用好北部山区冷水资源,突出大鲵、鲟鱼、裂腹鱼等冷水鱼品种,着力水产品加工研发,打造秦巴山冷水鱼基地,做响“三峡冷水鱼”品牌。
 
    做特区域性绿色优势产业。加强岩水土鸡等地方区域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推进小产区保护和管理。统筹专项发展资金,积极支持茶叶、大豆、红糖、花椒等区域性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地方小板块经济优势区。
 
    做深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基地、园区布局。着力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推进中药材、柑橘、粮油、生猪、冷水鱼、茶叶等产业初深加工,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区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50家、市级以上加工示范企业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
 
    做活乡村绿色休闲旅游业。依托乡村生态条件、特色资源和丰富物产,培育“开县春橙”“南门红糖”等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避暑养生、休闲度假、运动康养、农事体验、赏花踏青、文化娱乐类的四季休闲旅游品牌。培育一批乡村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特色景观,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酒店品质,开发乡村旅游露营基地、房车营地和旅游地产,培育旅游名镇名村, 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品质优良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调整农业生产方式。
 
    1﹒全面推进减量化投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严格控制限制使用农药的定点经营范围和规模。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开展“电解水农业”“无人机植保”等农药减量技术试验与示范。利用柑橘叶片诊断—精准追肥、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害虫生态调控和有机肥为核心的化肥减量等技术,在临江柑橘基地、紫水中药材桔梗基地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试验和技术示范。在竹溪、中和、临江等镇开展再生稻化肥农药双减技术示范、再生稻病虫害调查及农残监测工作。在竹溪青吉和大海、临江福德等村柑橘、再生稻基地建立病虫情智慧测报观测站,着力构建柑橘、再生稻病虫情智慧测报网络技术。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9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5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45%左右。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
 
    2﹒全面实施资源循环。整体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循环体系。构建种养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导规模养殖场、种植业基地(大户)和粪污处理专业化组织建立产业联合体,探索建立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在南河沿岸开展猪粪-秸秆混合原料好氧堆肥、粪秆-尾菜的昆虫过腹工厂生产、养殖污水厌氧发酵肥水智能还田等技术试验与示范,在铁桥构建种养循环绿色农业数据监控平台。开展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突出抓好种植大户秸秆利用管理,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尾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农膜使用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标准地膜、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加大棚膜回收力度。扩大农膜回收网点建设,探索“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的农膜回收管理机制。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处理的责任,逐步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到2025年,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利用率、农膜利用率分别达95%、90%、80%。
 
    3﹒全力促进高效化利用。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成一批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猪场和田间数字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大力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施肥机械、肥水一体化等设施装备,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到2025年,建成智慧果园、智慧茶园10个、田间数字交易市场15个、智能化养殖示范场5个、水产品智能化养殖示范基地2个。
 
    4﹒建立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由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站长。保障观测试验用地用房,购置植物、土壤、水等理化分析和气象观测等设施设备。明确检测点位、指标、方法和频次等,对资源利用、投入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产品产出和价格、环境指标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三)调整农业经营机制。
 
    1﹒推进规模化经营。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深化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承包土地流转登记、中介服务等机制,有序引导整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为小农户生产发展服务,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促进经营主体合作联合。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引导经营主体抱团联合,构建技术推广、农资采购、病虫害防治、生产服务以及产业布局等领域联动协作机制,提高投入品标准化使用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
 
    3﹒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走高端”,加大农业多样性功能开发,推进专用性功能性产品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左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1000万人次以上。
 
    (四)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
 
    1﹒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加强畜禽限养区、禁养区管理,确保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面配套,严防发生养殖污染事件。
 
    2﹒强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完善死亡动物“保险联动+集中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逐步探索保险联动机制从生猪向其它畜禽推进覆盖。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100%。逐步扩大家禽等其它病死动物及屠宰、流通环节病害产品无害化处理覆盖率。
 
    (五)治理农业投入品
 
    1﹒完善农业投入品标准和追溯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管控,以绿色为导向,严格执行农兽药安全、饲料安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标准与规范,严格落实禁限用定点经营制度,加大肥料质量监管,加强辖区内有机肥生产企业管理。
 
    2﹒强化农业投入品执法监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农资店、农业生产主体经营使用农药、肥料产品的合法性。对违法的农药、肥料产品,依法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推行投入品销售和使用电子档案,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投入品安全管控机制。
 
    (六)治理田园环境。
 
    1﹒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源普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评价体系研究,建设涵盖水、土、农产品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及时发布预测预警。探索末端减排模式,在敏感区域和主要河流建设氮磷生态沟渠拦截系统。制定农田污染控制标准,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
 
    2﹒整治农业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整洁田园行动,全面落实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和集中处置,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标准化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清理田间积存垃圾,改造生产设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田园整洁化。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保护,积极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实行林业和湿地养护制度,着力构建城乡“绿带、绿廓、绿楔、绿心”等绿化系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对湿地的开发利用和围垦强度。
 
    (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加快推动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房前屋后和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
 
    2﹒持续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整治”要求,持续推进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推行“户集、村收、镇乡转运、区域处理”模式,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垃圾收集转运等服务。
 
    3﹒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进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化管理,农村分散污水乱排乱放逐步得到有效管控,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约用水,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
 
    4﹒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建设、配套搞好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步推进改厕、改厨、改院落。
 
    5﹒强化典型示范。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活动,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八)改善农村人居生活方式。
 
    1﹒倡导节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从村规民约、宣传引导、科学普及、移风易俗等方面入手,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爱护环境、保护耕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抵制奢侈、低碳循环等绿色生活方式。
 
    2﹒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理念,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倡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农村居民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秀传统,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思想观念,引导居民有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倡导既勤奋又节俭适度的生活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坚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选配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确保组织保障有力。
 
    (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正面激励与负面约束。建设激励奖惩机制,对农业绿色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表彰;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三)示范保障。以“三区三园一体”为主阵地,打造具有区域或产业特色的绿色发展主平台,总结典型经验,发挥示范效应,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的普遍形态和深厚底蕴。
 
    (四)工程保障。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统筹财政资金,加大工程项目投入,以工程建设支撑绿色先行。
 
    (五)政策保障。推动投入方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加大区财政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倾斜力度,把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为重点扶持领域。积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产出率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发挥好专项资金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一些重大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项目,鼓励和吸引外资参与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六)技术保障。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研究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应用试验、固定观测试验站建设、政策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培育等工作。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5月21日
 地区: 开州区 
 标签: 农业 体系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762)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1574) 法规动态 (211)
法规解读 (2861) 其他法规 (533)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52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