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3-01-19 09:31:44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浏览次数:948
核心提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品种、品牌和标准化5个专项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发布单位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2023-01-04 生效日期 2023-01-04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州、市农业农村局,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下简称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品种、品牌和标准化5个专项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务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要聚焦主导产业清单化推进。结合本地实际,选好选准主导产业,建立任务清单、品种清单、标准清单、品牌清单,逐项落实、逐年推进。二要聚集资源要素协同化推进。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倾斜支持,形成同向合力,协同推进。三要加大宣传推介典型化推进。在推进工作中,认真总结提炼一批各具特色的模式机制,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介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案例,积极营造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良好氛围。

附件:1.云南省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2.云南省渔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3.云南省农业品种培优实施方案(2022—2025年)

4.云南省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

5.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3年1月4日

附件1

云南省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全省种植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牌打造,选育和推广一批突破性品种和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粮油糖和茶花菜果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全省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三品一标”基地县。农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

(二)规模要求

粮食、油料作物每个基地面积不少于10000亩;糖料、茶叶、蔬菜、水果每个基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花卉、咖啡、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每个基地面积不少于1000亩。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水稻、玉米、薯类、小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质结构。扩大油料作物面积,稳定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品质。稳步增强种植业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提高种植业绿色发展水平。突出绿色引领,加大高质高效生产模式集成推广,通过选用优质抗逆品种、采用轻简化、生态化高效栽培技术、合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形成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培育一批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水平,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三、区域布局及主攻方向

(一)粮油作物“三品一标”基地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水稻优势区:在省内中部、南部地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发展优质软香米、专用功能特种米,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单产水平;在重点湖泊流域推广“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实现药肥减量,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红河、普洱等以梯田为主的水稻种植区,充分发挥稻作文化优势,发展稻作文化乡村旅游,拓展西南地区水稻生产功能和发展方式,提升水稻种植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玉米优势区:在全省玉米4大产业带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滇东北温凉区域和滇西北冷凉区域,重点发展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滇中温暖区域和滇南暖热区域,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大力提升单产水平,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马铃薯优势区:在滇东北和滇西北传统产区和南部热区分别建设一批正季和冬早马铃薯“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脱毒种薯,加强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专用型薯种比重,集成推广“脱毒种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机播机收+科学储藏”技术,大力提升单产水平,发挥晚秋和冬作马铃薯的市场优势,推动薯类全产业链发展,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油菜优势区:在滇东、滇西、滇中、滇南和滇西北5个生产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发展高产高油(酸)低硫苷低芥酸的“两高双低”油菜,推广“精量播种壮苗培育、规范化移栽、控氮增施磷钾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综合栽培技术,大力提升单产水平;发挥好油菜油用、菜用、花用、蜜用等多种用途,实现“一菜多用”;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围绕田园综合体建设,着力发展“油菜+”乡村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提升油菜种植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经济作物“三品一标”基地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茶叶优势区:以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大理州、红河州、德宏州等茶叶主产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三品一标”基地。着力推进绿色有机种植生产、推广绿色生产集成模式、加强企业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强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代表的绿色云茶品牌。

花卉优势区: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丽江市等主产州(市)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以绿色化、标准化、设施化为引领,推动传统种植区转型升级。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升级进程,分享发展红利。构建花卉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打造花卉绿色生产示范样板,实现生产方式迭代、单位效益倍增的发展目标。

蔬菜优势区:在全省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在昭通市、大理州、丽江市、文山州等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重点发展喜凉蔬菜基地;在保山市、普洱市、红河州南部以及全省低热河谷县(市、区)等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重点发展喜温蔬菜基地;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以及红河州北部县(市、区)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重点发展叶菜类等基地。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建设蔬菜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辐射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巩固我省可多品种全年均衡供应蔬菜的生产优势。

水果优势区:在“四江一河四片”,即金沙江河谷区域、怒江河谷区域、澜沧江河谷区域、南盘江河谷区域,红河干湿热河谷区域和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区域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在“四江一河”区域打造芒果、葡萄、柑橘、香蕉、鳄梨、百香果、枇杷,石榴、甜柿等热带、亚热带等早晚熟特色优势果种,形成特色优势果种种植带;在“四片”区域重点打造南方高海拔苹果、梨、桃、李、蓝莓、树莓、草莓、猕猴桃等早熟、优质果种连片种植区域。

咖啡优势区:在普洱、临沧、保山、德宏、西双版纳、怒江6个咖啡主产州(市)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进一步推进咖啡产业向适宜区聚集。按照区域适宜化、品种优质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支持新建或提升改造咖啡种植基地。加大绿色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提质增效技术和喷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生产机械化等设施装备,建设绿色、生态、精品咖啡基地。

中药材优势区: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重点区域,建设滇中中药材深加工区,提升加工品质和效益;以文山、红河、曲靖南部为重点区域,建设滇东南中药材大品种产业带,形成中药材现代农业种植和产地加工聚集区;以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怒江、保山、德宏为重点区域,建设滇南、滇西南林下中药材产业带,引领生态种植,在国内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种植聚集区;以昭通、大理、丽江、迪庆为重点区域,建设低纬度高海拔中药材产业带,形成高原特色名贵药材发展聚集区。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中药材种植效益和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

糖料优势区:在临沧、德宏、普洱、文山、保山、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着力推进脱毒、多抗、高产、高糖良种推广应用,提高单产,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

蚕桑优势区:在省内传统桑区、光热资源丰富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推广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育、方格蔟上蔟等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提升产业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推广“桑园+”综合种养、桑枝生产食用菌、蚕沙综合利用等集成技术,提升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品种培优。适应良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立足国内资源和自主研发新品种。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和茶叶、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认定一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加快完善与国家有机衔接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以市场和生产为需求,加快推进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专用品种。瞄准高品质水稻、马铃薯、花卉、蔬菜等特色品种,启动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分区域分类型开展品比试验,筛选推广一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品种,提高主导品种集聚度。三是推进制种基地建设。优化种子生产基地布局,以10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重点,推进国家重要制种基地建设。将种子田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项目库,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种子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主导品种特性突出、数量搭配科学合理、品种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快推进品质提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施肥结构和灌溉方式,提高利用率,推广集成一批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注重产量和质量并重。一是优化肥水管理。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措施。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广池塘内循环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二是推广绿色投入品。推广有机肥、缓释肥、水溶性肥、高效叶面肥、高效低风险农药、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推广性诱、灯诱、色诱、食诱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推广绿色防控,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三是健全完善质量追溯。深入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动态管理。更新完善食用农产品主体名录,全面落实监管责任。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名品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上线追溯平台。树立一批标杆示范企业,逐步推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管理。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一是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推动构建以产品为主线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以基地为载体的全产业链标准实施机制。建立中国特色花卉绿色生产与认证体系,制定绿色高效种植、采后处理及包装、冷链物流等标准。制定一批具备推广价值的蔬菜新品种和优势果种的种植、加工技术标准。制修订包括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云南咖啡系列标准体系。二是制定肥料农药减量使用规范。综合生态环境、作物品种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用量。制定农药科学使用规范。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病虫害防治标准指标,优化科学用药技术,规范用药时间、剂量、品种、方式等。三是开展重点区域先行示范。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等,全域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打造一批示范典型。在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大力推广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作业,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

(四)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按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一是建设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咖啡等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销衔接紧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构建省、州(市)、县(市、区)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机制,到2025年,创建500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并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社,扩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益。三是加强名优品牌培育。建立“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制度,将云南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统一纳入省级目录管理。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积极推进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品牌营销等创新。到2025年,纳入云品品牌目录管理的农业品牌达800个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省农业农村厅将成立相应的协调指导组。市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成立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细化实施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全力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先行示范的所在县(市、区)应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小组,加强协调,聚合力量,推进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深入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项目资金和任务安排中,可结合实际向种植业“三品一标”实施区域的倾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鼓励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种植业“三品一标”领域。

(三)加大科技支撑。支持科研单位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突破性品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进入商业化育种体系。指导县(市、区)成立种植业“三品一标”专家顾问团,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开展技术培训。

(四)强化法治保障。在标准化生产、产地环境保护、质量安全监管、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联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使用禁用投入品、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强氛围营造。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利用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扩大展示推介。各县(市、区)及时总结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种植业“三品一标”生产的良好氛围。

附件2

云南省渔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好渔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稳步推进云南渔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渔、绿色兴渔、品牌强渔,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牌打造,选育一批水产良种,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渔业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提高水产品品质和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渔业生产全过程。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进渔业育种创新,加强投入品使用、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等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标准制修订。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向品种选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集聚。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渔业育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水产品品质明显提升,渔业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水产新品种。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以上。改造标准化养殖池塘5万亩以上,池塘和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尾水排放达到相关管控要求。积极培树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渔业品牌,建成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渔业品种培优

1.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配合完成基本情况普查数据国家级审核,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及重点区域现场核查,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00份,挖掘一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发布云南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

2.组织开展重点品种联合育种。围绕罗非鱼、鲟鱼、虹鳟鱼、土著鱼、淡水虾蟹等,联合推进杂交育种、高效精准性控育种、多倍体育种、群体选育、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攻关,降低水产品苗种对外依赖程度。开展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复查和验收,推进规范化建设,提高水产原良种质量。

3.提升水产种业基础设施水平。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建设国家布局云南的水产种质资源库(场),开展省级水产种业良繁基地遴选认定,支持优势基地建设,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有效保障水产良种供应,提升良种化水平。

4.实施水产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围绕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开展省级优势水产种业企业遴选认定,积极申报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强化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等政策支持,强化金融支持,扶优扶强阵型企业。

5.培育水产新品种。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省内科研院所联合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积极组织认定国家水产新品种,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推广效果评估。

6.推广优良品种。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广罗非鱼、虹鳟、鲟鱼等优势水产品和福瑞鲤、“中科五号”、松浦镜鲤等大宗优良品种,有效推广抗浪鱼、滇池金线鲃、裂腹鱼类、元江鲤等土著鱼品种,深入推广鲃优1号、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等自主培育新品种。

(二)加快推进水产品品质提升

1.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积极推广池塘鱼菜共生、尾水治理等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陆基圆桶及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和示范点。

2.促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规范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扎实推进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落实生产和用药记录制度,开展水产养殖疫病监测和预警,推进远程鱼病诊断。

3.推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围绕加州鲈、乌鲈、鲶鱼、中华绒毛蟹、鳖等主要养殖品种,鼓励开展投喂养殖试验示范,优化调整人工饲料配方,强化日常监管,逐步推广投喂配合饲料取代投喂幼杂鱼的养殖模式。

4.守牢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底线。落实主体责任,推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提高规范使用养殖投入品水平。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控措施,开展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落实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强化重点违禁药品残留监测及监管执法。

(三)加快推进渔业品牌建设

1.培育知名品牌。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土著鱼、冷水鱼、罗非鱼、大水面生态鱼、稻鱼等区域知名品牌。结合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打造会泽鲟鱼鱼子酱、抚仙湖抗浪鱼、元阳梯田鲤鱼、螺旋藻、雨生红球藻等水产品品牌。鼓励渔业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

2.加强品牌推荐。推进渔业“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绿色有机地理标志水产品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GAP等认证。挖掘渔业生态文化特色品牌内涵,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民丰收节、电商等活动和平台推荐渔业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促进品牌消费。实施水产品消费促进行动,组织参加水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引导优势区域渔业发展。鼓励企业建设品牌水产品配送中心和直销中心,推进线上线下销售。宣传健康饮食观念,促进优质品牌水产品消费,带动水产品整体消费需求提升。

(四)加快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

1.开展标准化池塘改造。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落实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持续推进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广池塘底排污、人工湿地等尾水处理技术模式,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进渔业装备设施建设。推进饲喂、增氧与清淤清扫、疫苗注射、起捕采收、分选分级、保质保鲜以及水质监控、水草管护、尾水处理等设施装备集成配套,积极推广应用工厂化养殖、集装箱式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设施装备,积极支持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等设施装备建设。

3.创建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组织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生产经营主体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优质水产品示范基地。

4.推动现代渔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推行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的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协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疫病防控、水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水产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推进优质水产品品质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成立“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工作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明确目标任务,统筹项目资金,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利用好国家渔业发展支持政策,将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用于渔业生产“三品一标”相关内容。利用好国家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渔业生产“三品一标”,扩大信贷规模。

(三)强化科技支撑。支持省内外科研单位开展水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突破性品种。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进入商业化育种体系。强化专家指导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深入推进渔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提供保障。

(四)强化法治保障。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规范推进渔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加大联合执法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使用禁用投入品、生产销售不合格水产品、破坏渔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强化宣传引导。运用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利用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扩大展示推介,提升水产品知名度。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和典型模式,强化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3

云南省农业品种培优实施方案(2022—2025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品种培优,推进种业振兴,不断打牢粮食安全基础,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求,聚焦我省优势特色产业,以品种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支撑,以基地为依托,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育种技术创新,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等优良品种选育,为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种业根基。

二、目标任务

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各类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融合发展的种业创新体系。到2025年,种质资源方面,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库、圃)认定,构建与国家有效衔接的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创制挖掘一批优异种质资源。育种创新方面,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宜机宜饲的“滇”系新品种。基地建设方面,良种繁育体系更加健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市场监管方面,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种业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全面落实2021-2023年种质资源普查任务,高标准建设国家布局云南的资源保护类项目,推动省级种质资源库、圃、场、区达到100个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种质资源保护大省。

(二)推动育种创新。瞄准粳稻、热带血缘玉米、花卉、蔬菜、地方特色肉鸡等品种,推进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云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种业强省。

(三)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扎实推进10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在基础设施、加工仓储、性能测试和质检装备、疫病净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云南打造成为国家重要良种繁育基地。

(四)严格种业市场监管。推进国家级作物品种区试站、省级农作物种子质检中心和区域性品种综合测试站建设,在实验室改造、检测设备、田间设施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定期调度工作进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市场监管等环节,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支持科研育种单位充分开展种质资源深度挖掘鉴定,强化资源交流和权益分享。鼓励种业企业开展合作,采取示范推广与产销业务相结合方式,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

(三)强化宣传引导。积极运用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开展品种展示推介,提升品种知名度。积极宣传科研人员先进事迹,弘扬创新精神,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4

云南省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

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动品牌强农战略实施,品牌意识大幅增强,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为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切实发挥农业品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为目标,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为抓手,强化基础支撑,突出营销推广,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产销衔接,不断提升云南农业品牌市场号召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使“绿色云品”成为引领消费新趋势的“金字招牌”,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力共同富裕。

——坚持质量为先。严格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严守质量生命线,突出绿色引领,抓牢特色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更多名优品牌,提升“绿色云品”品牌发展实力,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坚持产销联动。坚持把品牌打造作为畅循环、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资源和媒体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加强营销推介,提升服务能力,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

——坚持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优先培育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空间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精品农业品牌,加大正向激励,树立示范标杆,以点带面,推动“绿色云品”品牌创新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品牌创新发展。加强引导、规范和服务,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品牌集聚,营造绿色优质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目标任务

聚焦现代产业园区,以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咖啡、畜牧等产业为重点,持续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加快构建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资源库为承载、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基石、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架、“绿色云品”省域IP为引领的品牌集群。围绕全面叫响“绿色云品”,持续打造一批公益宣传平台,持续开展一批标志性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市场对“绿色云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稳步提升“绿色云品”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纳入“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的农业品牌达到800个以上,“绿色云品”溢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筑牢云品品牌发展基础。围绕优势特色重点品类,大力开展育种创新攻关,提升农业品牌特色化差异化。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推广运用。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农产品品质不稳定、特色不突出、精深加工不足等共性问题。支持脱贫地区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打造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地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

(二)加快农业品牌标准建设。构建农业品牌行业标准体系,按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分类别分步骤实施,推进学标贯标用标。推动农业品牌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建立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鼓励制定农业品牌地方标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引导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制定相关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制定发布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相关企业标准。

(三)强化优质品牌展示展销。支持品牌主体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品牌展示推介活动。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等展会节庆活动,大力开展特色品牌展示展销。鼓励地方举办优质农产品区域性专业展会,推动建立多层次、专业化公益宣传平台。推动农业品牌与云南特色农耕文化融合,提升农业品牌文化内涵。实施“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讲好农业品牌故事,提高传播声量。加强与国际组织、国际研究机构、国际商协会等交流,积极对接RCEP,推动农业品牌国际合作。

(四)稳步扩大品牌市场消费。创新营销场景,鼓励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营销场景。用好一部手机“云品荟”“游云南”等本土平台,加强与大型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拓宽品牌销售渠道。鼓励结合地方实际,举办特色美食荟、网购促销、农品文创等特色活动。鼓励支持云南省“10大名品”获奖主体在主要消费城市建设品牌推广中心、展销中心、体验店、专卖店等,全面展示品牌特性,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

(五)大力开展农业品牌帮扶。开展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帮扶,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农业农村部帮扶县,支持当地聚焦主导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号召力大、助农增收效益好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指导做好品牌规划、宣传推广、产销对接、人才培训、产品认证和监管保护等工作。充分借助东西部协作和沪滇帮扶协作、定点帮扶等,深化产销精准对接,打造产业协作、消费帮扶“金名片”,促进品牌农产品消费。

(六)持续加强农业品牌保护。引导品牌主体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著作权保护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农业品牌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农业品牌形象。建立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合作,严厉打击冒牌套牌等侵权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云南省“10大名品”品牌管理,完善“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推动区域公用品牌规范有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领导小组,市场与信息化处具体负责农业品牌打造相关工作。州(市)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农业品牌打造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统筹项目资金,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农业品牌打造。

(二)强化支撑保障。各地要结合实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种养业良种繁育、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项目资金向农业品牌主体倾斜。组织开展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市场消费等基础研究。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等作用,加强品牌服务推广及培训指导等。

(三)强化宣传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发布一批典型案例,推介优秀品牌人物,加强互动交流。强化整体品牌的持续性和常态性传播,组织广发推文、定制海报、制作短视频等进行广泛传播,持续形成社会关注度,为农业品牌培育打造营造积极氛围。

附件5

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2022—2025年)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和全产业链标准化,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重要指示精神,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试点打造一批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标准引领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选树一批标准化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示范典型,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国范围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形成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典型。

——产品主线,全链提升。以产品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动全产业链标准科学布局和协同应用,促进标准和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质量。

——严守底线,提质增效。坚持守底线、拉高线并举,全面加强农兽药残留等安全标准宣贯实施,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创新机制,协同推进。强化标准集成,对标主导产业产区,因地制宜打造先进适用的标准综合体,建立健全标准跟踪评估和复审修订机制,提升标准质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基地为载体,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思路,聚集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生猪、肉牛、畜禽等重点产业,逐步构建以产品为主线、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综合体。标准宣贯培训制度基本建立,培训标准化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推动农业生产和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数量达8000个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以产品为主线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选择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产业基础好、具有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完整的农产品,以产品为主线,以强化全程质量控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梳理、比对分析和跟踪评价。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编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表,加快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标识、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二)集成与各地生产模式相配套的标准综合体。结合各地优势产区的种养品种和生产模式,以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表为指引,按照国家标准《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CB/T 31600-2015)及有关要求,因地制宜集成一批特色鲜明、先进适用、操作性强的标准综合体。支持各地以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等适当形式发布标准综合体。指导推动各地将标准综合体转化为简便易懂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和风险管控手册,确保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识标、懂标、用标。

(三)打造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聚焦优势产业产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优势单位的技术支撑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遴选命名一批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严格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全程质量控制等相关标准,强化生产档案记录和质量追溯管理,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一批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

(四)构建以基地为载体的全产业链标准实施机制。以标准化基地为依托,组织开展“四个一”贯标活动,即编制一套简明适用的标准宣贯材料,组建一支根植基层的标准专家服务队伍,组织一批有影响力的观摩培训活动,培育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能力,带动小农户按标生产。组织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的实施应用跟踪评价,不断优化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把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试点、集成标准和示范引领,规模生产主体按标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二)强化技术支撑。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开展创建考核、标准综合体编制、宣贯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加强试点工作的技术统筹和指导,积极对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技术单位,加强标准制修订的指导和协调,加强标准综合体应用和相关标准跟踪评价服务,推动政产学研推用一体的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

(三)强化工作保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协助,在相关农业扶持政策、项目和经费上对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的创建主体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鼓励支持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创建等已有资金的项目,与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统筹实施,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四)强化总结宣传。各州(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及时分析和总结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加大对试点工作的经验做法、典型模式、技术成果和工作成效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送工作简报、实施动态等信息资料。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207)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318)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3010)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268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