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障问题需高度重视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我部职能的“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部分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集成推广节水技术,促进长江流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支持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加强农田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19—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实现亩均节水24%—30%、节电30%、节药19%、节肥13%。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在沿江省市科学布局一批耕地质量监测站点,支持沿江省市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改良综合配套等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高。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双季稻区实施稻稻油、稻稻菜、稻稻肥轮作,轮作休耕面积超过2.2亿亩次,促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生产与生态相协调。三是发展节水农业。支持沿江省市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培育一批节水抗旱新品种,增强抗旱保产能力。推广地膜覆盖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等节水技术,强化科学灌溉与抗旱技术指导,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一体推进,2019—2022年,支持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77万亩,农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加强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率先把沿江省市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推广测墒节灌、浅埋滴灌等节水技术,持续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
二、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示范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2022年长江流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持续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6%,比全国高近2个百分点。二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健康养殖。支持沿江省市367个畜禽养殖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与粪肥还田利用设施,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支持沿江省市创建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三是推进秸秆农膜回收利用。2021年以来,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08个,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在四川、云南等重点用膜区,试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在长江流域集成推广一批绿色投入品,建设一批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基地,推进源头减量、全量利用、末端治理、循环畅通,持续改善长江流域农业产地环境。
三、关于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是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放流。2021年以来,禁捕秩序总体稳定,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趋势总体向好,2022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比2017年增加237头。二是治理修复退化耕地。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点115万亩,通过施用治酸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和改善耕作制度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组建6个联合攻关组,建设13个攻关基地,持续开展治理修复产品试验示范,推动“一域一策”精准解决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三是建设农田生态系统。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支持长江流域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沟渠等农田生态基础设施,营造复合型、生态型农田林网,加快恢复农田生物群落,增强田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鼓励沿江省市因地制宜推广稻渔生态种养模式,提升稻田生态涵养功能。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加大力度,综合施策,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3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