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各种疾病传播活跃的时期。节假日结束,人们都忙碌起来,投入紧张的工作,匆忙的人们有时候会在路边街头的小摊上随便解决一下早餐的问题,也会买些方便食品边走边吃。街头食品又称为即食食品,是由摊贩或游贩在街头或其他公共场所附近,例如工作场所、学校、医院、火车站和公共汽车站的周围地区,进行制作并销售的食品。由于价格便宜和方便,世界上每天有大约25亿人食用街头食品。
早在1993年,国家卫生部,工商总局就发布了《街头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但是街头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街头食品是不是一定要取缔,对街头食品从业人员应该给予怎样的技术指导,让他们能够生产出安全的食品,来方便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些问题,网上最大的食品技术社区-食品伙伴网食品论坛的网友们,在“食品安全大家谈-街头食品安全问题”的专题中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http://bbs.foodmate.net/viewthread.php?tid=167413 )。
首先,网友们认为街头食品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存在。正是街头食品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而且许多中国的特色小吃,也是从街头食品发展而来。因此,街头食品不能一概而论,进行取缔。
网友紫砂壶:街头食品是不少地方小吃的发源地,虽然街头食品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但个人认为这就像水一样在疏不在堵。街头食品大多都是下岗职工的谋生手段,一旦强令取缔,则会造成失业人口激增,而社会不一定能消化得了这些劳动力,很容易会造成治安隐患甚至是他们的生活难以保障,甚至他们的孩子也无法正常接受教育。街头食品一般都颇具地方特色,有不少的地方小吃源于街头食品而且由于它的方便随意、价格便宜,颇受欢迎,街头食品大都是小本生意,经营者大部分对相关的法律和生产规范都不了解,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扶持等方法使其知法懂法从而守法。对于街头食品的负面宣传,本人是从小就听到不少,可是自感缺乏一种威慑感,身边依旧有很多朋友对此还是很乐观。
网友xiangcaoshanshi: 街头食品也是一种文化,我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反对。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安全性程度。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减少其受污染情况并不是不可能的。增强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如果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也能以安全性作为竞争标准之一,我们的食品自然会更加安全了,也包括街边食品在内。
网友天涯:街头食品恐怕在短时间内还“必须”存在。说“必须”有几点原因,一是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二是街头食品满足了许多上班族(不仅仅如此)的早餐问题,短时间内可以立即填饱肚子立即上班;三是许多没有稳定工作的人员生活收入来源。如果一夜之间,街头食品全部消失,恐怕会让许多人感到不适应。所以,街头食品的去除应逐渐进行,短时间内不能清除的,应该正确引导。这个是国家监管部门考虑的问题。消费者应逐步养成自做早餐的习惯,如果真的要吃的话,应到有一定保证的餐饮店,减少吃街头食品。
网友ysh520lxx: 街头小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完全取缔是不可能的,它是很多下岗职工的生存之本,搞一刀切的取缔会引发出很多社会问题,关键看政府的监管,就像路边的擦鞋的小摊一样,不是有的城市把擦鞋的集中管理,都给他们穿上统一的马甲吗?街头小吃也是如此,既然堵不行就疏,可以集中管理的,对原料和经营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街头小吃的问题主要就是卫生和安全问题。我看北京就有特色小吃一条街,就挺好的。
网友xusheng5: 街头食品能长期存在,有其强烈的生命力。卫生状况的确让人担忧。所以希望职能部门多宣传引导,让街头饮食的摊主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提高认识。同样可以实行办证经营。但政府部门能否考虑低收费或免费办理。因为这些街头食品的摊主也很大部分也是弱势群体,为了生活自谋职业。我个人认为一味的进行打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放之任之更是不可行。作为消费者也要加强卫生意识。
网友Ganridren: 我认为街头食品有它存在的必要,它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小吃文化的魅力,又能让部分中低收入人群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所以,我认为政府部门不应该取缔它,而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街头食品管理体制机制,一者确保街头食品的卫生质量的安全,保障人民的饮食健康;二者为弱势群体有个合法的收入来源,保证他们的收入能有一个稳定的增长。
网友睡眼蒙胧:街头的陕西凉皮好吃,没有店面能做的出来,也没见谁在做,为什么,没有利润,街头的食品其实是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个人认为,不是暴露在外面的食品就是不安全,而是致病源的控制有没有做到位,做到了,就应该给予生存空间,毕竟美味和心情,饭店是吃不到的。
但是不可否认,街头食品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淡泊,街头食品摊点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原料配料质量难以保证等。
网友zlflip:去年国家开始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即食食品就是一个大难题,有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即食食品即是一部分人谋生的手段,也确实给消费者带来快捷方便的服务;他们存在不卫生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那种讲卫生的意识,这方面想很快的提高太难了。街头饮食摊点大多无固定位置,无上下水和餐具消毒设施。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餐具不消毒的摊点占总数的64%,虽然用桶或盆洗刷餐具,从早到晚不换水不加消毒药,结果餐具越洗越脏,越洗越污染严重。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卫生习惯差,法律意识淡薄,无卫生许可证、无“预防性健康体检及卫生培训合格证”的经营户占据相当比例,操作时不穿戴工作服衣帽,留有长发及胡须,加工及销售前不洗手,另外留有长指甲,戴戒指,涂指甲油等现象也较为普遍。 这些陋习是街头食品的固有的现象。
网友luqingfang: 街头小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器具的清洗消毒、环境卫生状况及人员的卫生无法很好的控制,从安全及长远考虑,应坚决的予以取缔; 街头小吃,在中国整个消费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目前为此,可能还有一段时间存在的必要性,它是迎合了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食用要求,所以,存在也是必然的,但因为其卫生状况差,取缔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国家应在普遍提高国民收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食用要求后,坚决的予以取缔。
网友燕赤龙:街头食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卫生不放心,大家都知道,街头食品就是在街上随便占用一块地方,没有什么特别的食品卫生防范措施,所用的原料质量让人不放心,早些年大家所知道的潲水油,相信大家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事都出现了,还有什么不会出现的,卫生监督不力,因为街头食品的广泛性及普及性,很难让卫生监管部门一个个地都监督到位, 这样一来,就给了很多不良的小贩机会,毕竟街头食品的利润是很高的。有了一个利益的驱动,相信很多人都会朝这个方面发展。
网友sdwaterbee:虽然我觉得街头食品存在并非什么坏事,不过现在的很多街头食品事实上都存在安全隐患: 一是很多商贩的意识不够,在食品中胡乱加入添加剂,而没有考虑是否可以食用,是否对人身体有害。(当然有些企业也有这种现象,不过街头食品更加普遍些。因为几乎没人去监管这些食品),之前都有报道过一些街头食品中用了化工用的染色剂之类的事情; 二是之前大家都提到的卫生问题,街头食品中处于大街中,灰尘是少不了的,还有一些“餐具”、存放食品的器皿等,卫生状况都不是很好,比较脏,(我所见到的几乎都是这样),有时还可以看见脏乎乎的手。
网友寸草心:街头食品的生产者大部分是一些无业或下岗人员。或是一些人做不了其它工作的人食品行业的门槛低,并且人人都需要。利用食品的这个特点,街头食品成了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街头食品的制作者有营业执照的,应该没有几个吧。由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加上生产者几乎没有食品安全的观念等因素。个人认为街头食品成为一种最不安全最不卫生的低劣食品(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和超标,营养成分的破坏与流失)。街头食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管理起来,相当难。要想提高街头食品的安全,一是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二是执法部门要严格管理。三是普及食品安全的知识。街头食品整顿和管理起来怕又是任重而道远。
网友hiv: 因为街头食品保留了传统的口味,而且价格便宜,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是从卫生角度来说不太乐观,尽管有的小贩采取的一定的措施。比如:在碗上套个塑料袋、散装的筷子、在加工过程戴个手套,看起来比较正规,可以手套多久才换一次,边收钱边加工,这些都无法保证食品的安全。其实政府机构可以统一培训、管理,建立像小吃一条街的形式。专门安排几个人分区分片管理。这样即可以保留原有的传统风味,也可以保证食品安全。
网友taotai321: 我觉得要保证街头食品的安全,硬件到位很重要,比如水的供应。很多街头小吃的用水真是让人不敢恭维。只有在有这些硬件基础的街道边才允许设立街头小吃,还有这些街头食品必须只能设立在步行为主的街道,而不应设立在车辆过多的街道,不然真不知道是吃东西还是吃尘灰。政府部门应该对路边的小吃配备流动监管车,不定时抽检,对卫生状况差的,必须坚决取缔,强制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
网友fangweiw: 街头食品在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存在是必须的,目前它是一部分人赖以生存的手段。街头食品并不一定就不安全,关键是看卖主是否有良心。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靠自己的一份手艺,做出特色的食品,赚些钱养家糊口。他们关于食品安全的一些知识并不知情,加上条件所限,一般并不会故意违反相关规定的。任何一种现象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所以强制取缔是不现实的。多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同时为他们提供条件改善硬件设施或给予经济援助才行。
网友sijingran: 街头食品十分不安全,但是也不能取缔。取缔了不安全的街头食品,并不意味着引导消费者购买或者食用了更安全的食品。街头食品和小餐馆大排挡那个更不安全?我不确定街头食品比后者更危险,似乎危险程度不相上下。难道因此就取消街头食品和所有的小餐馆吗?按照现在的就业状况和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似乎这根本就不现实。所以我觉得,取缔街头食品是治标不治本。
最后,网友们认为,对街头食品宜疏不宜堵,要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减免其负担,让街头食品真正安全,方便人们的生活。
网友chengyong1: 宣传教育:对从事提供街头食品的当事人和食品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教育,一切问题首先从当事人解决,宣传和教育的内容大家出谋划策;法制建设:对街头食品必须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明确相关责任人和责任部门以及惩罚措施,从业人员资质培训等。政府引导:一切事物如果加上合理正确的引导,结果可能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角色让政府部门这个公共事业服务者来担当再合适不过了。
网友zj_ybz:对街头食品从业人员也提出规范要求、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从业道德教育,相信绝大多是有良心的,为了生计的,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对违规人员、造成安全事故的,政府重罚,行业排斥,形成政府与行业净化街头食品隐患。推广优秀、良好的饮食文化,剔除街头食品中的陋习,把民族特色食品做好,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网友weijing1269: 希望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对于街头食品的管理,我认为可以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就是所有街头食品都应该是属于某连锁企业的,所有食品由连锁企业统一配送。那么,作为监管部门就只要对连锁企业进行监管就好了,省了很多麻烦。至于街头食品的摊贩也不至于失业,他们的规范自有所属连锁企业来统一培训和管理。
网友sunlinqing2000:个人认为真正有效的办法,政府牵头建立街头食品行业协会,政府免费给体检、卫生知识培训、建立统一的餐具消毒点,建立档案实行行业自律,一经发现人为掺杂使假,行业内人人喊打,永远不准再次进入。
网友yuanzhou: 街头食品不应该取缔,而应该规范化和加强管理。规范的街头食品可以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可能成为中国饮食的招牌。味独特的街头食品,如何走上规范化,应该是值得探讨的方面,而不能一刀切的废除或取缔。从社会稳定来说,也可以促进就业与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等等问题!
网友xianglejiushuo:个人认为,一、把街头小吃的制作场地改良一下,改成室内操作。二、按区域划分,每一小区域作为一个小区,每小区都有一管事,就像大学食堂,每个食堂都有一人承包,然后再分很多小的窗口,同时这个大的食堂还受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管。这种模式不知道和不合适呢?
网友andylau-19:街头食品存流动性强,要对其进行监管的话,从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讲还没有办法,这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光靠职能部门监管是很难的。如果能发动起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基层单位,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或许会有点效果。就拿厦门这边来说吧,街头摊位都会有当地人员缴纳卫生费,如果把这些人发动起来对街头食品进行监管,我想效果应该会有。但问题是这些人的素质如何、怎么才能使这些人担负这种责任、怎么监管这些人等等,可以说街头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持久战、攻坚战。
网友静夜思: 可以申牌,利用申牌的机会对人员进行培训卫生知识、体检等工作,当然,这些工作不能以高收费为标准,否则,又会导致另一种问题的出现,如果体检要百多元,申牌、培训又要几百元,我想,很多人宁愿做“走鬼”了。其实,食品安全否,不是食品存在模式的错,是人的错。如果人不乱作,政府监管得好,无论是街头,还是超市,都是安全的。
网友骑着蜗牛狂奔:街头食品大多是民族的风俗小吃,就其安全根源可从如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从业人员方面,多为下岗或其他社会底层人员,条件好的谁也不愿意天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忙碌,所以如果在食品安全方面投资过大的话,肯定是不可行的;第二:我国当前追踪检查力度不够,这主要包含监管部门人员的缺乏以及有效监管手段的实施。个人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始监管:第一、针对街头摊贩人员采取至卫生部门备案管理,不收取任何费用;城管部门等主观部门与卫生部门做到信息互通;第二、卫生部门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免费开展相关食品安全培训,最好是采取先将摊贩部分人员培训然后由其对所属群体进行培训的原则;第三、针对摊贩的其他卫生保障要求提供相关物质支持,前提是廉价的。
网友huanghaiqcd: 我认为主要是让从业人员的意识转变才对,他们自己也吃,他们不知道这些危害,主要是这些危害不是很快就能看得见,另一方面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教育程度不一样也有很大的关系,食用街头食品人群打工群体较多,图的是便宜方便。要解决得首先让开办的摊主经过类似的培训,取得一些证书,这样才能让他们开办,可以是低费用的或免费的,政府要加大检查,符合要求的才能开,慢慢就会转变了,但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
非常感谢以上网友对本次讨论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