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带您提前了解一下本次交流会的主要内容:
01、李老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FAO/WHO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JEMRA)委员会专家(2018-2022)、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专家(2017-2021)、FAO/WHO食源性抗生素耐药联合专家委员会专家(2018-2023)、国际食品法典(CAC)抗微生物药耐药性电子工作组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委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中国食品工业学会乳酸菌分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及生物毒素检测、评估、标准制修订等研究工作。
发言题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02、郭老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研究领域:食源性疾病监测、溯源与预警技术研究;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标准化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分子生物学、耐药和致病机制研究。
从2009年至今负责国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与溯源工作,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具备复合功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模式,负责组织起草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和监测报告,主持开发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三大系统。同时,多次参与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
发言题目:食源性疾病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03、梅玲玲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技师
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检验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度、2019年度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微生物相关标准跟踪项目负责人。国家保健食品、化妆品评审专家库、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评审员、浙江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组长。负责和参与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报告简介
GB 4789.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修订方向与进展
GB 4789.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编制说明、修订原则、主要修订内容、各项技术指标的验证情况等内容。
04、马群飞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技师
从事微生物学检验工作近40年,现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分委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毒素分委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修订了GB 4789.26-2013《商业无菌检验》、GB/T 4789.27-2008《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主持申报并承担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省标准贡献奖。
报告简介一
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解读
GB 299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和GB 31607-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的正式实施,都要求应用2014年实施至今的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检验机构没有理解标准规定,出现了错误操作,影响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结果。通过解读GB 4789.7-2013的操作步骤,学习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要点和相关质量控制要求。
报告简介二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验方法要点
针对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和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的操作步骤,解读检验食品中这三种常见致病菌的技术要点和相关质量控制要求。
05、厉刚 北京君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厉刚先生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起开始致力于微生物检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厉刚先生在上市央企、外资企业具有多年的从业经历。在科研及临床设备推广销售工作中,发现微生物培养研究用自动化设备,尤其是符合微生物国家检验标准的自动化设备仍处于市场空白状态,于2017年建立了北京君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微生物自动化设备的开发及生产制造等。
报告介绍
制剂培养基及基于试剂标准化的微生物人工智能分析
通过菌落形态,特征性生化反应进行微生物的初步识别是微生物工作者的常用技能。青霉素和噬菌体的发现也得益于此。如果能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微生物生长现象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生长现象的微生物人工智能体系,会对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微生物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北京君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五年来不断创新,从微生物研究试剂标准化、操作自动化、数据规范化的角度深入开发,不断积累,建立了微生物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条件。本次会议北京君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厉刚先生会对君立康在这一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报,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微生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提供支持。
06、万强 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博士/高级工程师
万强,博士,高级工程师,目前担任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主要从事食品药品安全所需的致病菌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主持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7项,申报专利12件,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
报告介绍
Handy Plate微生物测试片在GB4789.2《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和GB4789.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标准中的应用
Handy Plate微生物测试片为预制型培养基,使用轻薄的材料作为支撑,具有简单易用、不占空间、提升检验效率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食品、饮料、日化等微生物检测,涵盖生产原料、终产品和生产环境中卫生指示菌(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大肠菌群计数)和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等)检测。还可用于空间环境沉降菌监测和表面取样等。在最新的GB4789.2《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和GB4789.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标准修订意见稿中均增加了测试片的使用推荐,我们将就测试片相关技术原理、与平板培养比对数据、实际样品验证和操作规程进行详细说明。
07、姬庆龙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姬庆龙,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与鉴定。2014年起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作,参与并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食品品质及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溯源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29B02)”和多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跨境食品潜在、新发病原微生物筛查监控技术及溯源平台建设(2016YFD0401102)”,“西式发酵香肠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示范(2018YFD040120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采集和测序(2018YFC1603801)”;主持完成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2018JK028)”和“基于表型特征识别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方法(2020JK011)”。
报告介绍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应用分析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显示,2020年由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EC)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和人数占全国食物中毒总数的0.8%(58/7066)和4.1%(1520/37427),也是近年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我国虽然早在1984年就颁布了食品中DEC的检测标准,但直到2021年颁布和实施的GB299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中将“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修改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第一次正式对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提出限量要求。本报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与一线工作经验介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与判定方法。
08、鲍方名 苏州市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 副主任药师
石决明公众号主理人,微生物学硕士,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10年以上,做过体外诊断产品研发、成品培养基质量保证、产品仪器环境验证管理、药品微生物相关检验和洁净环境检测。一直在各个网络平台解读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现代应用和微生物前沿知识的分享,致力于做接地气的微生物知识分享,说点不一样的微生物,对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想法。
报告介绍
超越CFU——微生物计数探索
CFU作为常规微生物计数单位已经被使用100多年,你对CFU计数真正了解吗?现代技术和监管要求下微生物计数有没有新的变化?本次报告将带你深入了解CFU计数的本质,有助于日常检测中微生物计数的质量控制; 并介绍国际上针对微生物计数的突破和探索,带你思考新型微生物计数手段的优势和风险。
09、王银环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主管药师
微生物与免疫学硕士,主管药师,化妆品检查员。长期从事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与研究工作。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与研究方面,有8年的工作经验。参与国家药典委员会、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科技厅等课题10 余项,联合申报专利2项。在BioMed、Hindawi 英文杂志,发表SCI论文两篇。在《中国药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各类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文章近20篇。
报告介绍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计数要点及注意事项
食品中霉菌、酵母菌的检测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能够对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进行有效、准确的检测,尤为重要。本报告详细介绍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计数要点及注意事项,以帮助检测人员实现对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准确检测。
10、黄炎 3M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应用专家
黄炎博士 现任职于3M 食品安全事业部,担任技术专家一职。南京农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培养微生物及致病菌检测,微生物生态学。拥有多年微生物、生化及实验室通用设备应用经验,精通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及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报告介绍
VUCA时代,微生物实验团队检测的敏捷与效能
当今VUCA时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效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保证检测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同时,正不断向着高通量化、快速化、自动分析的方向不断发展。3M 公司长期致力于科技应用,不断创新微生物检测技术,为行业提供成熟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以及监控数据自动化采集的解决方案。近年来,3M开发的Petrifilm? 测试片自动生态系统,通过技术改善实验室团队的敏捷和效能,3M的分子检测方案,可助力实验室生产力的提升。
11、王虎虎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肉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聚焦于肉品微生物防控。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等项目8项、企业横向课题9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肉鸡)等项目10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20余篇;授权专利8项;参与出版著作2部。
报告介绍
生鲜肉供应链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防控
肉类是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生鲜肉是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形式;生鲜肉在屠宰加工、物流贮运等供应过程中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产生异味发黏、变色涨袋等腐败现象,引发的肉类腐败和肉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国家提出的“大食物观”发展方针也对肉类宰后的减损防腐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肉品供应链中的微生物控制已成为当前肉类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需求。该报告围绕生鲜肉供应链中的主要环节,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微生物污染风险以及对应的控制技术。
12、钱凌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药师
从事培养基质量控制工作9年。
报告介绍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常用培养基的验收和管理
对常用食品培养基法律法规,实操中的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等进行系统解读。
13、安虹 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食品所微生物室主任
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转基因、动植物源性成分检测,食品包装材料、食(饮)具微生物检测,一次性卫生用品微生物检测,洁净场所监测;
其他:院生物安全委员会技术主管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员、食品包装材料生产许可审查员、婴幼儿配方食品体系检查员。
报告介绍
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解读与检查应用
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是食品生产企业的基础规范,兼有基础性、规范性、技术性和指导性,为规范、标准打好基础,兼顾各类食品生产环节,为管理发展留有余地,对食品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提出技术要求,提出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结果 不规定执行细节、减少具体参数 ,突出重点、重视过程、鼓励先进。标准全文共十四章、一个附录,从人员、物料、设备设施、场所环境、技术标准等方面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行为提出了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如果能真正读懂、理解了这个标准,一定会让食品生产的现场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刘鹏鹏 国家预包装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 高级工程师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预包装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食品检验所副所长,浙江省市场监管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工作,主持、为主参与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1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项,制定团体标准2项,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报告介绍
GB 5750.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水样的采集》的标准解读及修订进展
1、微生物与饮水安全
2、水质取样标准现状
3、GB/T 5750.2解读
15、薛 刚 北京科奥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创立北京科奥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至今,一直从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市场领域工作,希望能够为我国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报告介绍
菌种智慧管理系统在微生物溯源中的应用
MSS智能微生物样本管理系统,是北京科奥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拥有全部独立知识产权的病原微生物样本管理系统。它包括软件、硬件和耗材三个部分。能够在1分钟之内对100个微生物样本进行智能化管理。该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数据安全、生物安全、合法合规和符合标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微生物的保存与利用,以及溯源提出可靠性解决方案。
16、程逸宇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 微生物检验主管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微生物检验主管,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多年。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参与制定市场总局食品补充检验方法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3项;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总局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报告介绍
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应用
结合2022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的规定,介绍GB 29921-2021和GB31607-2021等致病菌限量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运用情况。并根据食品类别,总结不同食品标准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菌的限量在监督抽检中的运用。分析现有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进一步修订的方向。
17、卢 雁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食品标准与检测中心 微生物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2014年开始参与标准和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组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和修订工作3项,并获得卫生部关于标准清理工作的通报表扬。
2、2016年,主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的委托项目《乳制品全产业链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研究》。
3、2017年,参与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托研究课题《婴幼儿配方食品类产品生产许可技术支持(二期)》项目的修订工作,起草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清洁作业区微生物环境监控指南》。
4、2016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加工企业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与溯源分析。参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图谱》第十三章 <消毒与灭菌>的编写工作。
5、2020年5月,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批A类平台项目《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标准与检测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经费额度200万元;9月被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邀请担任2020年度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体系检查组长,协助市场监管总局和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10余次婴配粉生产企业体系检查。
发言题目:
体系检查中微生物风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
18、郑小玲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副主任药师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微生物所副所长,兼任浙江省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员等职。长期从事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微生物质量检测和研究,近些年承担及参与多项国家药典委员会和省部级专项科研项目,帮助多家企业解决微生物过程控制、检测及质量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报告介绍
食品工业环境中常见微生物分布和控制
对食品生产环境中的常见的各类微生物分布和特性进行介绍,同时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19、霍胜楠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研究员
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研究、标准化和实验室管理工作15年。作为技术专家参加国家、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与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检查工作50余次,参与多起省内重大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现场分析和研判。山东省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员,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山东预防医学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分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分析测试协会会员。
近年来,围绕国内外食品微生物技术法规与检测方法差异性分析、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筛选及溯源分析、动植物源性成分高效筛查鉴定等研究方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指标差异性研究》1项,参编论著3部,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授权10余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研究论文40余篇。
报告介绍
微生物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是政府监管的重要环节。开展生产加工过程、原料中污染微生物的分离、溯源分析及精准清洁消毒控制,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保证货架期内食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可靠的技术手段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污染微生物的有效识别及溯源分析,开展精准的微生物污染清洁消毒操作,尽可能避免货架期内微生物来源的食品安全风险。
通过研究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的规定,论述了食品安全过程监管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举例说明了现代微生物溯源技术在高风险食品安全控制中实践应用的可行性。
20、闻江贤 苏州普利维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先后在食品、食品机械、医疗行业从事质量、技术和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工业微生物污染防控实践经验。
报告介绍
工业微生物污染防控实践和探讨
1、企业在微生物污染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痛点;
2、微生物污染有哪些来源及其特点;
3、如何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对微生物污染进行防控。
21、雷质文 青岛海关技术中心 三级研究员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微生物分委会委员、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中心(CNAS)认定的检测实验室技术评审员。
近十年,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主持完成国家标准GB/T 27405-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微生物检测》、GB/T 27424-2020《合格评定 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质量控制规范》、RB/T 150-2018 《食品检验机构人员监督指南》、RB/T 029-2020《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南》、RB/T 037-2020《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方法等效性评估指南》、RB/T 038-2020《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质量监控指南》等10多项标准。
主编出版《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食品微生物检测统计学》等10多本著作,发表论文16篇(其中2篇SCI收录)。
报告介绍
食品微生物质控样品的内部研制和应用
ISO 7218、ISO17025、GB 4789.1、GB/T 27405、CNAS-CL01-A001等国内外等国内外标准,均规定了使用微生物质控样品进行质量监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合规性。
本专题重点阐述了食品微生物质控样品三种类型,并通过实例讲述了食品微生物质控样品的内部研制,图文并茂,最后就其在确保食品微生物测试结果有效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概述。
22、毛 勇 杭州娃哈哈集团 质监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从事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25年,负责监管全国29个省市80个生产基地、180余家分公司、360多条产线、八大类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大型企业集团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擅长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应用、食品饮料和包装材料质量项目研究与改进、团队设计与绩效管理及探索数字赋能质量理论和实践等领域。
荣获第二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保障食品安全的质量链管理)、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大型企业集团质量管理链的构建与应用)以及多项国家专利;2021年娃哈哈荣获第十九届全国质量奖,成为饮料行业首家获奖企业。
报告介绍
全链路微生物防控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基于产品研发、包装设计、杀菌工艺、物流通路、产品防护、保质期限、环境气候、用户场景等,规划产品微生物防控方案,实施全链路微生物监控,同步建立异常预案管理机制、数据分析系统和微生物案例库等辅助系统,实现全链路微生物防控机制构建与运行。
23、陈 欢 浙江省生物信息学会微生物组学专委会 主任委员
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特聘研究员,杭州微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学家。
毕业于浙江大学。担任浙江省生物信息学会微生物组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药学会科技开发工作委员会委员。CNAS实验室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技术评审专家,参与《微生物检测方法确认与验证指南》和《基因扩增检测方法确认与验证指南》两个国家认证认可的行业标准制定。主持或参加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件。
报告介绍
“One Health”理念下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新思考
在食品领域,病原微生物污染比农药残留等化学性污染更为严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全球每年发生约15亿腹泻病例,70%以上为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间日益频繁的商业与旅游活动以及食品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导致跨国界的食物中毒与暴发事件不时发生。近年来,基因组测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的开发以及基于基因序列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源溯源分析。但是,微生物基因组数据成指数暴涨的另一面,由于缺乏微生物基因组数据的分析、解读和有效挖掘的工具和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大大限制了新微生物的鉴别、病原微生物检测、微生物功能挖掘等一系列分析方法的建立。因此,开发和建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分析解读标准化流程是微生物各大产业快速发展和和推广的关键。
24、李 可 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李可,博士,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07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生物学博士学位。至今工作在检验工作第一线,从事各类食品、化妆品、食品接触材料等产品的微生物检验工作,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
报告介绍
荧光定量PCR技术和MALDI-TOF-MS在食品微生物快速筛查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蛋白质谱技术越来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微生物检测领域,本报告就荧光定量PCR技术和MALDI-TOF-MS两种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做了综述,并结合日常检测和科研工作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25、王 娉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 研究员
王娉,博士,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表征识别与溯源研究团队成员,致力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高灵敏检测技术、分型及溯源技术研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新靶标挖掘、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产毒菌株生物多态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述领域共发表论文54篇,其中SCI论文18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5部;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共15项。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21年度海关科技成果三级成果1项。
报告介绍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性识别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技术代表了微生物学家应对食品生态和食品多样性方式的变化。尽管使用传统的Sanger方法可以对独特的DNA分子进行测序,但使用宏基因组技术可以从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提取核酸序列并详细描述微生物种群。报告将讲述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溯源及耐药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26、喻 放 杭州厚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现任杭州厚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在分子诊断及测序行业工作多年,熟悉各类微生物检测手段,在微生物多重检测以及高通量测序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检测方案。
报告介绍
Qsep系列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在病原菌多重检测与高通量测序质控中的应用
1、Qsep系列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原理、性能及应用方向介绍;
2、Qsep系列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在病原菌多重检测中的结果及案例展示;
3、Qsep系列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在高通量测序质控中的样本检测结果及案例展示;
27、许 峰 Oxford Nanpore Technologies 高级现场应用专家
许峰博士目前是Oxford Nanpore Technologies的高级现场应用专家。许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曾就职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有超过十一年经验的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背景。作为主要研发人员,他在玛氏参与开发了基于ONT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鉴定技术,该项技术在食品工业界的应用前景广阔。许博士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真菌系统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在过去十年中,他发表了超过30篇SCI论文。
报告介绍
Oxford Nanopore技术介绍及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使用嵌入高科技电子设备中的纳米孔,对DNA和RNA分子进行精确的分析。它是唯一一个将可扩展性(便携式到超高通量规格)与实时数据传输相结合的测序技术,并通过分析天然 DNA 或 RNA (从短片段到超长片段的任意长度片段)来阐明丰富的生物数据。纳米孔测序的文库制备工作速度快(快速试剂盒可在10分钟内完成建库),对设备要求简单。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解答人类、植物、动物、病原体和环境等生物学问题。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够对任何生物进行分析。本报告将介绍该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准确性,以及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28、马翠萍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博士生导师
现为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核酸快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
主要围绕核酸检测中的信号识别和信号放大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核酸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核酸等温检测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带领团队国内第一批推出核酸快速检测方案,成功研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获得欧盟CE认证。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多项课题。
报告介绍
食品微生物的核酸快速检测及产业化应用
目前,食物中毒、肉类掺假等问题层出不穷,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威胁,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分子诊断成为了预防、早筛、监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核酸检测技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急需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核酸检测新技术。本团队自主研发的SEA和ASEA核酸检测新技术平台能够快速简单地对食品中微生物核酸进行即时检测,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应用在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
联系我们
胡女士 15053537002(微信同号)
邮箱:train03@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