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亲本培育:要着重加强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和繁育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要注意预防亲本饲料霉变,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池塘水温、水质和水位。
2.苗种繁育:要注意温度变化,春季常见时冷时热,直接影响鱼卵孵化率和导致疾病发生,要注意保温,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养殖生产,适时开展鱼苗繁育。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过滤或消毒,避免引入疫病病原。
3.苗种放养: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在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5-30 厘米。清整鱼塘后,池底留4-6 厘米的水深,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清塘消毒。然后经5-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池塘消毒3天后,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约30厘米。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苗种要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符合养殖要求;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
4.水质调控: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为让阳光更好照射以使水温尽快上升,初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100厘米,然后逐步加注新水,每次加新水约10厘米,直至1.5-2米水深为止,且最好选择有阳光时加水。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有害气体。应适当施用生物肥料,使浮游生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理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改良水质。要科学使用药物,每隔20天左右定期调节水质。
5.饲养管理:选择优质人工配合饲料,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由于越冬期间大多数鱼类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要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同时,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鳜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鲮鱼苗、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要注意对饵料鱼的消毒。随着春季的到来,水温将随气温逐渐升高,鱼的摄食量会增加。当水温达到适宜生长温度时,鱼的摄食量可以恢复到正常摄食量的70%左右,这时按正常投喂量的一半投喂,既可以满足鱼的摄食,又不会造成投料过多的浪费和污染。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建议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不可使用检测到阳性的苗种。
2.水质调控:要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对于开放的池塘养殖模式,天气变化前4天,用对虾饲料、鱼饲料、糖类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24小时。天气变化前3天,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使用发酵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天气变化前1-2天,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将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养殖池塘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也将有效提升。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有时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塘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消除天气变化、养殖池塘水排放对虾类养殖生态系统的影响。建议采用二级处理,需要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处理,需要杀死所有进入一级蓄水池的生物,经过2天死亡生物等沉积,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消毒沉淀2天后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用于虾类养殖。
4.饲养管理:要做好水草种植。针对淡水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在2月底及时移栽伊乐藻,3月初及时播种轮叶黑藻、苦草等,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水位应保持1米以上,可使用生物肥料调节水质。
(三)贝类
1.亲本培育:适时筛选肥满度好、活力佳的亲贝入室培育,进行营养强化及升温促熟培育。及时补给充足的小硅藻、金藻、角毛藻等单胞藻饵料进行喂养。根据市场需求和苗种价格,可以通过升温促熟,使贝类性腺提前成熟,早出苗早上市。升温促熟还能确保性腺发育整齐同步,有利于苗种的批量、规模化生产、上市。
2.苗种繁育:育苗场用水和饵料供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低温时节、大潮高平潮时机,纳入充足的海水进行储备;二是在亲贝催产前至少1个月,进行育苗用单胞藻特别是金藻的扩种培养,保证在育苗生产前有充足的单胞藻饵料。扇贝、牡蛎等贝类在幼虫发育末期要适时投放附着基,以便幼虫完成变态发育过程。附着基可选用壳高约6—8厘米的贝壳片等,用聚乙烯线将壳片串成采苗器,采苗器浸泡消毒24小时后,用砂滤海水冲洗2-3遍备用。
3.苗种培育:贝苗培育包括室内培育和室外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两个环节。在室内培育过程中,要选择适宜不同贝类的水温、盐度等培育条件,提供充足优质的饵料,控制好培育密度。中间培育主要以滩涂和池塘中间培育为主。在滩涂中间培育前,要提前选择好滩涂,进行整涂筑畦并做好敌害清除,控制好放养密度,定期进行苗种清洗疏养、敌害清除等管理措施。文蛤池塘中间培育中,要求底质以沙质为主,苗种放养前,要进行池塘的消毒除害、肥水等处理,并根据池塘条件和苗种规格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牡蛎、扇贝等应选择风浪较小、饵料丰富的内湾或水深1.5米以上的围塘进行中间培育。培育方式选用栅架式或浮筏式,苗串吊养间距控制在20-40厘米左右。中培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进行分苗疏养。
4.海区养殖:养殖海区应潮流畅通,风浪较小、饵料生物丰富,大潮期低潮时水深4米以上。养殖筏架等设施的设置应根据海区潮流方向,要求筏向与流向夹角90°。可将养殖海区划分若干养成区,间距30-50米,留出航道。根据当地海区环境和生物群结构特点,在野生附着生物大量繁殖浮游幼虫时期,可适当调至深水层,以避免附着生物过量附着于养殖笼和养殖贝类上;大风浪来临前,应将整个筏架下沉或进行吊漂养殖。及时分苗、调整养殖密度,保证其正常生长;随着贝类的生长,应及时增补浮漂,防止筏架下沉。
5.池塘养殖:对老旧养殖池塘,每年应在春节前后或养殖产品收获后进行清淤处理;对新开挖的池塘或需要改成贝类养殖的池塘,应根据贝类的生态习性,合理布局,营造以滩涂贝类养殖为主,配套养殖虾蟹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在放苗前10-15天进行浮游植物培育,首次蓄水的池塘滩面水位20-30厘米。随时观察塘内饵料生物繁殖情况,一般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40厘米即可。若透明度升高、饵料生物较少时,可适当追肥,但阴雨天和傍晚不施肥。苗种放养时,要求苗体肥壮、色泽好,个体大小均匀、活力强、杂质少。春季泥蚶、缢蛏、青蛤等苗种放养季节,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播苗应选择在大潮汛、晴朗天气进行,刮大风、下大雨及发雾天气,均不宜播苗。池塘放养播苗应顺风向撒播,力求均匀地把贝苗播种在涂面上,播放完毕后进水。为保证贝苗有一定的放养密度,在下播后2-3天,检查贝苗的生长情况,如发现成活率低,达不到放养密度,需立即进行一次补苗,以达到预定的密度要求。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水体缺氧。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出塘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二)精准防治
1.鱼类:草鱼、鲢、鳙、鲤、鲫、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在春季易发病,应关注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水霉病、寄生类纤毛虫病、小瓜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春季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会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溃烂或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的操作。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和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经济损失。
指环虫病在各地都有发生,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虫体寄生在鱼皮肤和鳃;大量寄生后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病变,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饲料投喂不足、水体太瘦易患指环虫病。苗种下塘前,采用药浴进行预防。养殖疾病暴发时,可选用精制敌百虫粉、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国标渔药杀虫剂治疗。
2.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期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无二尖梅奇酵母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春季蟹种暂养,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是稻蟹种养成败的关键。可利用冬闲池塘,选择越冬扣蟹,早做暂养,一方面水质有保障,另一方面也便于投饵和集中管理。养殖密度过大,会增加“牛奶”病传染机会。因此,在养殖、越冬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蟹密度。其中,冬季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脱一次壳后以350只/亩为宜。同时,在暂养及养殖过程保持水质良好,水体溶解氧4-12mg/L,氨氮小于0.3mg/L。越冬前清除池底淤泥,养殖前对池塘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消毒。选择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菌的野杂鱼虾投喂,如果投喂活体饵料,投喂之前进行饵料病原菌的检测。
应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养殖底层水体溶解氧不应低于3.5mg/L,包括工厂化养殖在内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溶解氧不应低于4.0mg/L,pH在所有养殖模式中不应低于8高于9,氨氮和亚硝酸盐在土池中不应高于0.3mg/L,在无底泥的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中氨氮不应高于3mg/L,亚硝酸盐不应高于5mg/L。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蟹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酸盐预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可通过底层增氧、消毒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
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生态系统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土池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要求在1×105个/mL以上,集约化养殖模式如果预期产量5000千克/亩,水体细菌量要求1×107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要低于1×103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弧菌如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要求不得检出。若水体中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通过投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三)规范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养殖规范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三、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商品鱼运输
加强冷链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鱼及时运输至消费终端。一是做好器械消毒。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框、鱼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采用相应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或浸泡消毒后再进行使用。二是做好运输管理。根据不同品种设定合理运输密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确保水体氧气、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三)贝类运输
一是做好贝苗运输。贝苗运输一般为干运,对附着于贝壳等附着基上的稚贝可直接打包装车运输;对小规格滩涂贝苗种(壳长0.8-3毫米)可采用筛绢布袋装苗,扎紧袋口(除缢蛏苗种外),置于塑料桶、泡沫箱等容器中。运输途中保持贝苗湿润,严防暴晒或雨淋,运输时间尽量不超过15 小时。长途运输宜用空调车或航空运输。大规格的苗种(一般壳长1厘米以上)通常采用编织袋或箩筐(如缢蛏)运输,每袋或每筐控制在20-30千克,装车后覆盖塑料布或篷布,防止日晒雨淋,途中保持贝苗湿润。运输时间若超过8小时,应采用空调车运输。二是做好成贝运输。成贝等运输一般用麻袋或编织袋装运,通常扎紧口袋后运输,防止贝壳张开后相互嵌咬脱水,影响保活时间,一般每袋装20-50千克。缢蛏通常用箩筐装运,每筐约25千克。装车后覆盖塑料布或篷布,防止日晒雨淋。运输时间较长时,应采用空调车运输。
(四)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采购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预防天气突变。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