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难分辨
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有400多种,广东毒蘑菇有200多种,其中致命的有十余种,普通人难以准确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此外,无毒的蘑菇会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采误食,导致食物中毒。
野生蘑菇中毒——严预防
不采摘:广大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购买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野生蘑菇中毒——速就医
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多样,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中毒者具有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误食野生毒蘑菇后往往会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伴有精神错乱、异常亢奋、出现幻觉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催吐,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切不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同时,最好带上误食的蘑菇样品。
野生蘑菇中毒——强防控
严禁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大型会议活动等集体用餐及配送单位采购、制售野生菌类。
食品经营者不得采购、加工、销售野生菌。
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举办者不得采摘、购买、加工、食用野生菌。
野生蘑菇中毒——有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无毒。
根据颜色与形状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鸡油菌、褶孔牛肝菌颜色鲜艳,却美味可食用;颜色灰白的鳞柄白鹅膏、淡玫红鹅膏、灰花纹鹅膏、豹斑鹅膏等都有剧毒。
误区二:长在潮湿地方的蘑菇有毒,长在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其实不然,有些长在松林中的鹅膏菌、口蘑、红菇也是有毒蘑菇。
误区三:虫咬过的蘑菇无毒。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误区四:用银器可试出毒蘑菇。
银针验毒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
误区五:高温煮熟就没有毒了。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热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为0.1mg/kg,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