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猪肉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1.1 进口增长,出口低迷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猪肉总产量为5 541万t,而全年的消费总量为5 800万t,需净进口259万t 的猪肉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表1)。
2022年世界猪肉总产量达到11 458万t,其中有50.6%的猪肉供应给中国消费者。尽管2022年我国猪肉产品进口量仅为279.7万t,占国内总产量的5%,但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一数值在世界猪肉贸易总量中占28.3%。而在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的2020年,我国国内猪肉产量减少,猪肉进口量激增至565.9万t,占2020年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的48.8%,而同年猪肉产品出口量仅为9万t,占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的0.5%。我猪肉产品进出口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表2),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国内生猪养殖业发展。
1.2 进口是填补国内猪肉供给不足的重要手段
当国内猪肉产能下降、供给短缺时,进口成为了填补国内猪肉供给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国内猪肉产量波动较大,特别是2019—2020年,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肆虐,猪肉供给不足(图1),国内猪肉价格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图2),而进口猪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供给不足的情况。
由于我国国内生猪产能波动较大,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的局面周期性地发生,从而形成了我国生猪市场上的“猪周期”特点。通过猪肉贸易,可以有效缓解国内猪肉供给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在生产过剩时期适度释放国内过剩产能。尽管猪肉进出口贸易有利于我国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但是不能依靠进口猪肉。我国的猪肉需求量超过世界猪肉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近年来世界猪肉贸易总量仅约为1 000万t/年,不足我国国内猪肉消费量的1/5。因此,进口猪肉不能被视为弥补国内需求缺口的唯一途径。满足国内猪肉需求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国内生猪生产的效率以及国际竞争力。
1.3 进口猪肉价格优势显着
欧盟和美国是我国猪肉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2022年中国、欧盟和美国的月度生猪平均价格分别为19.10、13.03、10.86元/kg,在猪肉价格上,欧美国家有显着的比较优势(图3), 导致未加工的猪肉和杂碎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中国的生猪生产实际情况更适合出口高附加价值的加工猪肉。2022年中国出口加工猪肉5.32万t,出口33个国家(或地区),出口金额2.29亿美元,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我国加工猪肉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罐头和腊肉是主要出口加工猪肉产品,这些加工猪肉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具有高附加值,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反加工猪肉的进口比较少,2022年我国进口加工猪肉0.29万t,进口金额0.46亿美元。
1.4 进口来源过于集中
2017—2022年世界猪肉年平均贸易量为993万t,同期我国猪肉年平均进口量为353万t,占据世界进口总量的36%(图 4)。尽管我国猪肉进口总量占国内猪肉总消费量的比重较小,但是它占据了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的1/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中国的猪肉进口量占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的接近一半。这意味着即使国内市场需求的微小变化,也可能会对世界猪肉贸易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
此外,我国进口猪肉产品主要来源于西班牙、巴西、美国和丹麦,以上4国的进口占比为67.11%(图5), 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若发生一国或某几个国家的猪肉安全问题,将会对整个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同时,这些主要进口来源国家之间的食品监管机构和体系也可能存在差异性,这可能会导致某些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次,如果主要进口来源国家的猪肉价突然飙升,国内市场供应短缺,将会导致国内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给消费者带来负担。
2 我国猪肉产品进出口贸易不均衡成因分析
2017—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猪肉需求量40 kg/年左右,全国猪肉表观消费量约为5 500万t/年(表 1),国内生猪产能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的猪肉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对进口猪肉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2019—2020年猪肉进口出现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猪肉产品出口却始终保持低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近几年国内生猪产能波动较大,特别是在2020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度下降;此外,国内养猪行业国际竞争力低下也是我国猪肉产品进出口贸易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生猪养殖成本较高,其猪肉产品则不具备价格优势,导致出口始终保持低迷。
2.1 国内生猪产能波动较大
产能稳定是价格稳定的前提。由于受到生猪疫病、市场需求、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较大波动(图6),这种波动不仅导致了国内猪肉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影响了我国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比之下,欧美猪肉生产比较稳定,2017—2022年美国猪肉年产量保持在1 200 万t,欧盟猪肉年产量保持在2 300 万t上下波动(图 6),同时价格的波动也相对平稳。稳定的产能和价格可以带来良好的市场预期和供需关系的平衡。
2.2 我国生猪生产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
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根据各国最近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为19.59元/kg,美国则是10.25元 /kg,仅仅是我国的52%;欧盟则是13.25元/kg,是我国的68%(表 3)。其中育种技术的差距是造成我国与欧美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1年世界主要生猪生产国的PSY值(每头仔猪每年能够提供的断奶 仔猪头数)均在25以上,其中丹麦达到了34,但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对规模种猪场的监测数据,同期我国的PSY仅仅为 16.5,与欧美国家差距明显(图 7)。
3 政策建议
3.1 维护猪肉产能以及价格的稳定
维护生猪价格的稳定是生猪产业稳定发展、效率提升的根本。稳定生猪价格的关键任务在于市场监测和预警工作。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督促地方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此外要加强猪肉储备调节,促进市场供应平稳。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现有生猪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多元化、全链条的数据采集机制,加强对生猪疫病、市场价格、产能和需求等方面的监测和分析,实现对生猪市场的及时监控和预警。同时,需要提高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
3.2 加强猪肉产品进出口的引导与管理
我国2020年大量进口猪肉缓解了因非洲猪瘟及新冠肺炎双疫情造成的国内猪肉供给不足的问题,但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首先进口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关注,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工作;其次进口猪肉来源要多元化,适度增加除欧盟和美国以外国家的猪肉产品进口,同时进口猪肉产品要多元化,不能集中在低价格的鲜冷冻猪肉的进口,要降低进口廉价猪肉对国内猪肉市场的冲击;最后,我国猪肉产品的出口也需要多元化,开发除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以外的猪肉产品市场。2022年我国加工猪肉出口量是其进口量的18倍,要充分利用我国出口加工猪肉产品的比较优势,加强高附加价值加工猪肉产 品的开发及出口。
3.3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与欧美之间育种技术水平的差距巨大,而育种技术的差距直接导致生产效率及国际竞争力的低下。地方政府应当主动担起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聚集生猪育种研发优势平台的重任,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外,我国猪肉出口量微小,国内非洲猪瘟的散点式发生阻碍了我国养猪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我国非洲猪瘟发生已经接近5年,是时候总结非洲猪瘟防控经验,规划全国范围的非洲猪瘟净化方案,恢复OIE 无 疫认证,开放我国猪肉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