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地环境
绿色食品生产应选择距工矿区1千米以上,距公路、铁路、生活区50米以上的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在无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的条件下,应与常规生产区域设置8米宽的缓冲隔离带。产地的土壤、空气、水质质量应符合NY/T 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
年≥10℃活动积温宜在200℃以上,年降雨量在420毫米以上。耕层深厚,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土壤。
二、种子选择及处理
要因地制宜选择优质,抗逆性强,不裂荚落粒的认定推广的品种,不应使用转基因品种。播种前对所选用的种子进行筛选或人工粒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破碎粒及杂质,并晒种。
种子净度不低于99%,纯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可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种衣剂应符合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要求。
三、整地
1.选茬:前茬宜选择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忌与豆科作物及甜菜、向日葵等作物重迎茬。
2.整地:采取机械联合整地,实行秋翻起垄或秋深松起垄,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耙茬、深松、起垄连续作业。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达到适宜播种状态。
四、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或农家肥,无机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相应减少无机钾肥施用量。推荐使用作物专用肥,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肥料应符合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底肥: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施肥量,结合整地一次施入。宜每公顷施用含有机质8%以上腐熟的农家肥30吨~40吨。
种肥: 化肥做种肥,根据测土配方结果确定化肥用量,深施于种下4厘米~5厘米处。
追肥:绿豆前期长势较差时,在初花期,叶面追肥。
五、播种
当土壤10cm深处地温稳定通过12℃开始播种。垄上条播,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每公顷保苗12万株~15万株,播后及时镇压。播种均匀无断条,30厘米内无籽为断条。
六、田间管理
1.铲趟管理:在绿豆苗期进行垄沟深松,深度20cm以上,宜进行中耕培土2次。
2.防治病虫草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可选用后附清单中的农药进行防治,优先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效果不明显的可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应符合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要求,推荐防治措施如下:
除草:采用人工和机械除草为主。化学药剂防治宜采用播后封闭和苗期茎叶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病害:绿豆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及病毒病等,按照不同种类病害发生的规律及特殊年份及时防治。
虫害:绿豆的主要虫害有蛴螬、蚜虫、豆荚螟等,应按照不同种类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并注意特殊年份对虫害的及时防治,防治效果应达到相应虫害防治指标。
七、收获
当三分之二荚果变色,豆荚变干,豆粒圆鼓时开始收获,应根据成熟情况分次采收。收获时间应在每天上午10时前及傍晚进行。
采用拔秧或人工收割。人工收割,割茬要低,不留荚,放铺规整,及时晾晒,及时脱粒。脱粒后统一过筛,清除杂质、瘪粒,分级。
八、质量追溯体系
生产全过程,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包括:地块档案和整地、播种、铲趟、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仓贮、销售记录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