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价研究团队在豇豆生长全过程中农药残留迁移和代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基于常压质谱技术原位探究了在豇豆植株生长全过程中农药残留的迁移规律及其关键代谢途径,阐明了豇豆生长中农药施用后残留和代谢机制,为豇豆生产中农药合理使用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豇豆属于典型的花果同期的连续采摘作物,其生产中使用农药残留导致质量安全风险。目前在豇豆中农药残留的迁移、传递和代谢尚不明确,该研究利用常压质谱技术,原位分析了豇豆和植株样品中福美双、氟吡菌酰胺、吡丙醚和灭蝇胺4种农药残留和20种典型次生代谢物,探究了农药和代谢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解析豇豆中农药施用后的残留迁移和代谢机制。研究团队发现农药在豇豆植株和豆荚中施用以后,豇豆植株中灭蝇胺和吡丙醚表现为向上传导,而氟吡菌酰胺则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福美双主要残留在植株表面。不同的农药在豇豆和植株中的迁移速率受豇豆成熟度、辛醇-水分配系数值和分子量的影响,并导致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类黄酮合成相关的20种典型次生代谢物发生变化。
该研究成果以《In situ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reveals pesticide residues and key metabolic pathways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wpea growth proces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测试中心和天津农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蒋舒帆和测试中心林靖凌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测试中心韩丙军研究员等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科技创新团队、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全文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4534.